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孙衍吾:凝聚大家的心血 文化“愚公”37年书香梦

2017年06月05日 14:54 | 作者: 刘邓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孙衍吾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获得过很多荣誉,几乎每年都去领奖,还作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进过中南海。

但站在记者面前,老孙皮肤黝黑、须发花白,穿着洗得发黄的白衬衫、红色人字拖,看上去像是洗脚上田埂的老农。

37年前,孙衍吾在自家8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农家“知海书屋”。起初,很多人都说他不过因为高考落榜一时意气,搞一两年自然就会出去挣钱。37年时光荏苒,小孙变老孙,“知海书屋”却被老孙攒出70多种报纸的合订本两万本、书籍十余万册,书屋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组委会评)。

58岁的孙衍吾,一个农民,却拥有一颗文人的心,将为国、为民办书屋当作一生的事业在做,有人笑他,有人敬他,至今仍充满争议。

成人成己的“初心”

老孙出生于海南定安县多校村,家境贫寒、父母年衰,家中三兄弟排行老三。1977年国家放开限制,不分年龄、结婚与否、家庭成分如何都可参加高考,老孙同万千寒门子弟一样,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

“当时很兴奋,一晚上睡不着,终于等到这个机会,报名很积极。到处搜集学习资料,有用没用都收来,见到一本书,赶紧借来抄。”

老孙考了三次,结果都一样——落榜,因为“人笨、基础差”。

他想再试,他的叔叔说:“整天看书,谁有钱给你买书?”叔叔的话像一盆冷水泼灭了老孙内心的“火”。1980年的老孙22岁,在农村已经是大龄青年,有人说他一辈子结不了婚。母亲王妚次说:“老三,看不到你成家,我死不瞑目。”这些都给老孙很大的压力,最终他向穷困让步,不再挤高考这条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

不过,老孙对于知识,“有一种饥渴感”。此后他开始了人生的“自我修炼”——干农活之余,他读书、自学书法、水墨画和写作。没有电就点油灯来学,有人说他这是“灯如红豆照蜗居”。老孙每天站着练书法3个小时,练得一手好书法,即使是行家也赞“入纸,耐看”。1984年老孙被评为“广东省自学成才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初期,老孙注意到很多同村人也像自己一样追求学习,如饥似渴,一本书借来借去。他决定在自家8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把自己的学习资料“贡献”出来,办起了最初的“知海书屋”。

起初,老孙的书很少,他就跟别人借,跟定安县图书馆借,一次借十本过来,过一个星期就还回去。为买书,他也出门打一些零工攒些钱。父母卖猪赚了些钱,老孙就跟父母商量,说要去买衣服,实际全买书了。“我的父母理解我,他们对我的支持很重要。”

编辑:梁霄

关键词:孙衍吾 心血 文化 书香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