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方精云:野外调查虽苦 我却甘之如饴

2017年06月06日 13:38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思想多远,事业多大”

方精云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闲下来就喜欢“瞎琢磨”。

在同事朱江玲眼里,方精云的科研理念颇具前瞻性;而运用科研成果的时候,他又是敢想敢干的。

2010年至2016年他受命担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长。在那段时间里,如何将植物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成了摆在方精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植物工厂”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当时,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找到了植物所,希望发挥公司在全色系LED光源、芯片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与在植物生长、环境调节等方面有着特色和优势的植物所合作。

双方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建设“植物工厂”,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实现植物全天候高效生产。

2015年12月,双方合作成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植物工厂产业化发展之路;2016年6月,首栋1万平方米的中科三安植物工厂在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建成投产。

在工厂里,利用LED光谱技术及自动化设备,日产蔬菜可达1.5吨,蔬菜产品已在福建厦门、福州和泉州等地130多家销售终端陆续上市。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的建设则让方精云的另一个大胆设想变成了现实。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原曾经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如今,过度放牧带来了植被盖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优质牧草比例低等牧民忧心的问题。

以“养殖需求增加,饲料用粮不足”为例,方精云说,由于国内的粮食生产主要面向居民口粮,因此,尽管粮食不断增产,饲料用粮仍面临着巨大缺口,已出现了将粮食作物用作饲料的情况。

换句话说,给人吃的“口粮”够了,但给牲口吃的“饲粮”还远远不够,而后者则影响着给人吃的牛肉和羊肉,“现在基本不缺口粮,但老百姓对肉类食物,尤其是优质肉类食物的需求还很旺盛。”

方精云认为要解决我国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必须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建设集约化人工草地,增加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他曾有这样一个设想:把90%以上的草地都“圈”起来养着,只开垦剩下不足10%的耕地,种出优质的饲草,一方面喂饱牛羊,进而丰富人们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绝大部分的天然草地。

这并非痴人说梦。2014年,方精云课题组将这一想法写成咨询报告《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呈交国务院。

在报告中,方精云率先提出“草牧业”的概念———即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现代化生态草畜产业的理念,他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计划实施,从根本上回答“要生产效益还是要生态文明”这一难题,解决草畜矛盾问题。

这一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2015年3月,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由方精云领衔的中科院22个研究所、近200名科研人员,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提供的上万亩草地上研发实践,科研国家队和农业国家队联手,共同开垦着这块位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农业结构试验田。

方精云也把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带到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2016年9月26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围绕“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精云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建议“建立与牧草特点相适应的人工草地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的草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体系”“国家加大对天然草地保护和改良技术体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

做科研是为了“解决问题”

“不跟风,不随波逐流。”这是方精云对待科研的态度,“坚持也很重要。”

其实,方精云做研究也是十分艰难的,但都坚持下来了。

1989年,中国的科研体制正处于变革之中,科研经费以国家财政划拨为主,获取相当困难。1989年到1991年的两年间,他的科研经费只有1000元所长基金和向同事借的1000元。

与过去相比,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正在逐年加大,方精云深感这对于科研人员是一件幸运的事。

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对于当前科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方精云表示看不惯。

“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不计成本吸引人才”的现象就让方精云十分担心。

在他看来,一些引进“人才”在一个单位刚工作几年,也不管该单位花了多少人财物,说跳槽就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另一个单位,浪费了国家和单位大量的资源和钱财。

为何会出现这种乱象?方精云认为一方面是人才引进单位对人选品德情况考察不够,重才不重德;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人才引进的政策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对此,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方精云提交了《规范引进人才待遇,避免单位间无序竞争》的提案,建议建立规范的人才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引进人才约束及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全国系统配套、有效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高校引进人才是为了什么?做科研又是为了什么?

方精云的态度很明确:“做科研,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难题”,不应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进而获得更多的科研基金或者个人利益。

方精云坦言我国科技评价工作过分依赖SCI(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助长了科技人员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产生。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方精云就呼吁“改革科技评价指标,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今年全国两会,方精云又建议要花大力气办好一批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

这个建议的背后,是方精云的切身感受:我国的科研人员花了大量版面费发表英文论文之后,不仅“很多科技成果在国内连个中文的记录都没有”,最后我国还要从国外花大价钱买回这些论文的版权;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仅用英文发表文章,虽然方便了国外,但中国人自己很难理解或理解不了,难以应用或推广。

方精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尽快实施“中文科技刊物振兴计划”,统筹推进全国的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的建设工作。

方精云边说边反思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教师、全国政协委员还有哪些地方做得欠缺:有一段时间没有开展野外调查了,还是有学生不太积极不够上进,挤不出时间参加全国政协的视察调研……

晚上10点半采访结束后,方精云又紧接着开始了下一项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生态学卷的词条编撰工作。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科研 木材 科技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