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方精云:大自然的“医生”

2017年06月06日 16:59 | 作者:罗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做科研是为了“解决问题”

“不跟风,不随波逐流。”这是方精云对待科研的态度,“坚持也很重要。”

其实,方精云做研究也是十分艰难的,但都坚持下来了。

1989年,中国的科研体制正处于变革之中,科研经费以国家财政划拨为主,获取相当困难。1989年到1991年的两年间,他的科研经费只有1000元所长基金和向同事借的1000元。

与过去相比,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正在逐年加大,方精云深感这对于科研人员是一件幸运的事。

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对于当前科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方精云表示看不惯。

“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不计成本吸引人才”的现象就让方精云十分担心。

在他看来,一些引进“人才”在一个单位刚工作几年,也不管该单位花了多少人财物,说跳槽就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另一个单位,浪费了国家和单位大量的资源和钱财。

为何会出现这种乱象?方精云认为一方面是人才引进单位对人选品德情况考察不够,重才不重德;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人才引进的政策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对此,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方精云提交了《规范引进人才待遇,避免单位间无序竞争》的提案,建议建立规范的人才薪酬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引进人才约束及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全国系统配套、有效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高校引进人才是为了什么?做科研又是为了什么?

方精云的态度很明确:“做科研,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难题”,不应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进而获得更多的科研基金或者个人利益。

方精云坦言我国科技评价工作过分依赖SCI(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助长了科技人员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产生。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方精云就呼吁“改革科技评价指标,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今年全国两会,方精云又建议要花大力气办好一批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

这个建议的背后,是方精云的切身感受:我国的科研人员花了大量版面费发表英文论文之后,不仅“很多科技成果在国内连个中文的记录都没有”,最后我国还要从国外花大价钱买回这些论文的版权;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仅用英文发表文章,虽然方便了国外,但中国人自己很难理解或理解不了,难以应用或推广。

方精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尽快实施“中文科技刊物振兴计划”,统筹推进全国的高水平中文科技刊物的建设工作。

方精云边说边反思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教师、全国政协委员还有哪些地方做得欠缺:有一段时间没有开展野外调查了,还是有学生不太积极不够上进,挤不出时间参加全国政协的视察调研……

晚上10点半采访结束后,方精云又紧接着开始了下一项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生态学卷的词条编撰工作。

编辑:梁霄

关键词:方精云 大自然 医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