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张天福:茶寿一生 事茶一世

2017年06月09日 11:01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论文写在大地上

“现在有些科技工作者是坐在办公室里搞科研,作为茶科学家的张老,他的论文则是扎扎实实地写在大地上。”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荣溪说。

1987,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林荣溪,有幸遇到了茶界泰斗张天福,由此上了走进茶行业以来的最重要的一堂启蒙课。

“上世纪70年代末,是乌龙茶在我国发展最辉煌的阶段。由于健康茶理念的兴起,乌龙茶在日本很受欢迎。可自古以来,茶农一直是看天做青,受到下雨天等原因影响,茶区产量小,供不应求,制约了贸易发展。”此时,时年已78岁的张天福决定在福建安溪芦田莲花茶厂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他要改变茶农只能看天做青的历史。”林荣溪说。

林荣溪有幸被抽调并参加了张老的这项试验。“张老年事已高,但他健朗的身体、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当时的生产条件很差,即使是必要的设备———空调机、抽湿机,也较为落后,科研人员手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更是极为匮乏。但为了研究空调做青的工艺,张天福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两三年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一次次参数对比,一次次下雨天后制茶的反复测评,终于攻克难关,整个茶业界为此欢欣鼓舞。

“那时候,张老的早餐就是两大碗粥,过马路都是用跑的,时隔30年,至今这些场景仍历历在目。”

“张老对福建安溪产区有两大最主要的贡献,一个是有机茶的理念,他生前一直怀揣这样的梦想———要让中国百姓喝到放心的有机茶,这不仅推动了福建茶产业,更推动了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另一个便是现代化制茶的理念。”

1931年前后,张天福多次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中国茶农扎着长辫子、裸着上身在地上揉茶的照片,日本对此多加嘲讽,张天福立志要改变这一局面。后来,他从日本引进红茶加工设备,又亲自设计制作了适用于农村的廉价木质手推揉茶机。由于他开始构想设计木质手推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因此,当他的设想成为现实时,便将此机名为“9.18揉茶机”,以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

“张老始终强调科教兴茶,他对于茶的坚守是心无旁骛,从一而终的。这样的榜样,同样鼓舞了我,要把茶作为毕生的事业,脚踏实地、不忘初衷,一生事茶。”

茶礼精神不倒

“张老的离去,是最后一位‘现代十大茶叶专家’的谢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接受采访时,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的嗓音有些沙哑。

在余悦看来,张天福是百年茶业的见证者和先行者,从动荡不安的年代立志学农报国,到成为茶界无人不识的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其晚年对于茶文化的倡导,更是其一生对茶的体悟和诠释。

张天福曾说:“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一个产业或者单纯的经济领域问题。茶的内涵丰富,从茶的品质特性、品茗意境、社会功能,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可以形成中国茶礼。”

对于研究茶文化已35年的余悦来说,张天福1996年提出的中国茶礼——俭清和静,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现如今,整个茶行业的发展,已不仅是就技术而技术,还应有思想、文化等积淀与传承。张老为什么在年事已高时提出中国茶礼,这是与茶文化的发展重要性息息相关的。中国茶礼,强调的不只是礼仪,而是以礼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俭,是指勤俭朴素,清是指清正廉明,和是和衷共济,静是宁静致远。张老以此来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余悦看来,茶礼已成为张老个人风范、品格修为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对茶业发展不遗余力的支持,还是对晚辈茶人的指导与相处。

“我记得有一个小伙子多次想要拜访张老,德高望重的张老每次都会耐心接待,足见其身为茶人的平易与亲和。”

而另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也在朋友圈中回忆,他曾在张天福百岁寿喜时拜访老人,看到老人泡茶倒水时手有点抖,便想帮忙泡,老人笑着拒绝说:“我懂这茶,茶也懂我,你懂茶,但茶不懂你,还是我来吧!”

“张老的一生,百年风云,尽收眼底,他的梦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余悦说,青年时代,是“救国图强”,中年时代,是“科教兴茶”,当他走到人生百岁时,梦想依然清晰而具体:“要让中国百姓喝到放心的好茶。”

“他身上的坚强、坚韧和坚持,在动乱的年代,无论经历多少困苦,依然没有改变。他对茶的热爱,值得我们一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相关链接

张老享年108岁,真正的“茶寿”之人。他是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一户福州籍的名医家庭,从小聪颖过人,20岁便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农学专业。

他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张天福就立志要学农报国。1932年从金陵大学毕业以后的80多年,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个茶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茶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茶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

从此,福建有了现代茶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茶场的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

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茶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创办“福建示范茶厂”,成为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茶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

经过艰辛努力,开辟茶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茶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茶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茶业各分厂和制茶所,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

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为所属的全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

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

筹建“福建示范茶厂”过程中,张天福仍不忘茶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茶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茶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茶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茶厂的改办而停办。

设计、创造中国第一台手推揉茶机。

张天福设计、创造中国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功效,提升了茶叶的质量。

他还率先引进日本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茶的机械设备,使制茶业由人工制茶过渡到机械制茶。

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

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应用人工控制的气候环境条件于做青工艺,对现代化的乌龙茶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

张天福晚年致力于茶文化的倡导和茶叶审评技术的传授,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参加各项茶事活动,备受业界尊敬。

如今,先辈已去,精神永存!事业发展,后人当继!(余悦)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茶叶 茶道 有机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