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图国企民企·图

上海闵行区:军民融合助地方产业升级

2017年08月02日 09:25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作为中国军民融合的高地,2016年上海市闵行区军民融合总产值达1900多亿元,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作为一个工业起家的区,上海市闵行区此前积累的先进制造业底子,成为发展军民融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另一方面,力促军民融合又为闵行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闵行经济发展。可以说,闵行区实施的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战略,不仅在国家利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达成了一致,而且实现了双丰收。

u=1825613157,3000393275&fm=11&gp=0

以“融”强军力:

统筹各方资源为军工产业赋能

作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中国推动军民融合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显示,美国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生产军用品的企业同时也在生产民用品。所以,军民融合无论民参军还是军转民,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1975956736

而之所以成为军民融合的高地,是因为闵行在多年工业积累的基础上,已经打造成上海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积聚了航天、航空、船舶、装备、核电等优势产业领域,是业内专家公认的适合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优良基础。

除了传统的产业优势,闵行区还在不断积蓄创新势能,为军民融合打下创新印记。据了解,闵行区不仅有紫竹高新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开发浦江高科技园和莘庄工业区四个市级以上产业园区,还有零号湾、莘闵留创园、漕河泾双创园等20多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其中,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还被评为“国家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任何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军民融合也不例外。闵行区虽然不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但是多年前引入的高校,如今也已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依托闵行区内的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优质高校,闵行区先后在航天、船舶、重大装备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选拔培养了40余名领军人才,为军队、军工企业培养输送了5000多名优秀人才,在多个领域内涌现出一大批科技骨干。

正是在优质工业基础和充足人力资源的支撑下,闵行区诞生了一批关键技术,为提升军力做出了可观的贡献。

位于闵行区的中船重工七一一研究所,拥有柴油及气体发动机、热气机及特种动力系统等七大战略业务,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强的动力系统集成和供应商之一,产品广泛运用于航母、各型战斗舰艇和科学考察船等领域。为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路上,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和保障。

依托上海交大的丰富智力资源,建成了海洋工程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北斗导航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海洋装备、先进制造、先进动力、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空天科技等国防优势特色方向,多项成果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得到应用。

此外,新闵重型锻造公司的产品,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已建、所有在建核电站,并为科研单位、设计院、大学提供要求特殊、技术难度高的舰船、舰艇用材料。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做出突出贡献;并在空间信息应用、重大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积极布局,成果丰硕。

“融”出新动力:

军民融合助推地方经济升级

军民融合的目的,不止在于强兵,同时在于富民。

如何让军民融合形成协同优势,闵行也做出了不少探索。仅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方面,闵行区就形成了“研究所+”、“校企全面战略合作”、“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等模式,不仅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型号的研制,而且提升了基础研究能力,对于区内其他先进制造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溢出效应。

依托军民融合的推进,闵行区也形成了一批技术“智库”。仅闵行区内涉军单位,就建有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军民融合不止于技术溢出,而且向市场释放了一大批优质需求,为闵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需求侧动力。例如,闵行区正在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立足航天,打造开放式军民融合一体化的展示交流中心、创新创业中心和产业促进中心。通过军民融合,让一批天上的技术在闵行落地。同时,作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汇聚大量人才和项目干事创业,推动成果转化。

目前,闵行区共有优秀军工单位20多家,带动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核电等领域的装备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居国内前列。同时,依托上海交大、上海电气、新闵锻造等42家民口单位参与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也形成了卫星应用、重大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依靠这些机构和企业,闵行区有限的土地上才能贡献比很多省份都要高的军民融合产值。

为了更好地让军民融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闵行区还结合身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优势,依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闵行分中心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加速推动了技术的流通、交易和落地,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工企业混改、人才双向流动、激发创新活力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为突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障碍,实现资源集聚,优势互补,发挥示范效应。

在闵行区发展军民融合的战略中,特别提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包括打造“新兴产业主导,传统产业支撑,军民融合型、军民通用型产业集群发展”,以此来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

正是得益于兼顾国家利益和经济利益,2016年8月,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正式在闵行挂牌,成为上海市的市级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同时,闵行还在代表上海创建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为特色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为融合加油:

做军民融合的旗舰

军民融合是个“技术活”,如何让技术成果转化为国之重器,又如何让军事技术走出军队大院,这是一道难度不小的政治经济学考题,是对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一道统考题。

面对这道考题,闵行区经过10年的摸索,也交上了自己的一份答卷。为此,闵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统筹领导机制、需求对接机制、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等九大机制。为保证效果,还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众创空间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等“多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为军民融合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用金融来为军民融合赋能,自然是上海的看家本领。对此,闵行区的做法是“以金融服务为突破”,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可持续运转的军民深度融合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据悉,自2016年闵行设立总额20亿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外,闵行区还在与上海市国防科工办共同设立“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

除了在商言商的投资基金,还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围绕军民融合科创、产业、人才、金融四大要素,闵行区还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如入驻的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类重点项目,可享受办公、生产经营场地租金前两年免除、第三年减按50%标准补贴。那些获得军民结合军事技术项目合同研制任务的民企,可享受合同金额10%的资助。而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最高可以得到500万元扶持。如果企业拿到军工生产相关证书,还可以得到30万元的补贴。

对于军民融合而言,比金钱更重要的或许是良好的产业生态,只有足够丰富的生态,才能为融合创造条件。为此,闵行区正在构建“一体、多翼、一基地”的空间布局,以打造满足军民融合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的载体链。

所谓“一体”就是军民融合的基础设施,就是闵行区莘庄工业区里的核心服务区,这里集聚了展示交易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中试基地等功能,满足军民融合企业各类需求,成为整个军民融合的公共平台。

而“多翼”则是创新创业的载体,包括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零号湾军民融合孵化器”、“中航紫竹特思创联合孵化器”和“保大和众科技创意产业园”,打造各具特点的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

至于“一基地”,则是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尽管闵行区如今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但还是预留出4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用于军民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科创水平一流、辐射效应明显、发展成效显著的具有示范效应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得益于闵行优越的产业生态环境,一批军民融合典型项目也纷纷落户。如齐耀重工投资16亿元,建设船舶动力配套件生产及军民融合产业化能力项目。欧比特卫星公司投资6亿元,打造卫星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

此外,闵行区与合作方共建了国家北斗导航应用上海产业基地,吸引了各类以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入驻,使得产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如今闵行的军民融合事业,已经形成了“产业催生项目、项目集聚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局面。闵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闵行还将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重点工作为抓手,运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等制度红利,主动对接和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服务好、实施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军民 融合 产业 闵行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