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民进会员曾美华:照亮迷途少年回家路

2017年10月17日 10:01 | 作者:喻银跃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1

曾美华与失足少女谈心。

呕心沥血,5年写下23万字手记《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成为青少年家庭教育“活教材”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一时的错误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本质,我希望能够引导他们,让他们重回社会的怀抱。”这是一本叫《与失足少年零距离》手记中的一句话。

这本手记的作者,正是今年74岁的曾美华。

从当“爱心家人”的第一天起,曾美华就将帮教故事、心得体会等内容记录下来。

2007年,为了更好采写手记,时年64岁的曾美华开始学习拼音、电脑、写作。学拼音,每天听两小时新闻广播;学电脑,仔细记录电脑的操作流程;学写作,不断抄录描写经典段落。

儿子、侄女、同事等都成为曾美华的“老师”。2011年,历时5年,曾美华完成长达23万字的手记。

“都是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本该在课堂里伴随着琅琅读书声,为什么犯下了让人惊骇的过错,身在铁窗……”曾美华在手记开头写道。手记里,写下20多个失足少年的故事,告诫其他的青少年和父母们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庭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父母的行为极大影响孩子的成长。”曾美华说,这些失足少年几乎都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被亲人抛弃,有的在单亲家庭受到过分溺爱,这些她都在手记里一一提到。

在手记里,曾美华还收录了孩子们的日记,给她写的信。“这些文字也记录了他们的转变,他们原本痛恨这个社会,现在积极改造,有的已获得了减刑。”

重庆市未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父母不愿管、不会管、管不了,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本手记不仅是失足少年家庭教育的“活教材”,对普通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创立工作室,日益壮大的“爱心家人”队伍,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早日“回家”

“曾妈妈年过半百,还在为帮教失足少年们奔走,她是我坚持做‘爱心家人’的动力。”“爱心家人”刘柯岑坦言,在帮教失足少年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2012年,曾美华创立“曾妈妈爱心工作室”,通过抓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失足少年狱中感化教育、出狱后重返教育,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帮助失足少年重返社会。30名志愿者成为首批“爱心家人”,并和市未管所进行一帮一“结对签约”。

刘柯岑就是第一批“爱心家人”。她第一次结对帮教的孩子是个孤儿,面对一个从小缺乏关爱的孩子,刘柯岑身上的母性被激发了,一心想给这孩子更多关爱。可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却让孩子再次走上歧途。

这不仅为刘柯岑上了深刻一课,也为负责人曾美华上了一课。她意识到盲目的爱只会适得其反,只有了解失足少年犯罪的深层原因,找准各种心理帮教方法,因人施教,“爱心家人”才能事半功倍引导失足少年重塑自我。

今年4月,已是74岁高龄的曾美华主动申请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学习心理学。

在105个学生的班级中,曾美华是最年长的学生。在1个月的学习中,曾美华的课程被排得满满的,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晚上2个小时。

为了不耽误学习,曾美华将家“搬”到学校。4本像砖头一样厚的学习书,曾美华硬是咬着牙“啃下来”!为了赶超进度,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习,晚上刷题至11点。其间,老伴生病也没能前往照顾。

学习结束,曾美华第一时间将学习心得与“爱心家人”分享。此外,她还定期开展座谈会总结经验、采用老带新模式等帮助“爱心家人”成长。

近年来,“曾妈妈爱心工作室”通过走进学校开展讲座,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远离犯罪;通过送书、乐器,教画画、书法等方式,帮助失足少年重塑“三观”;通过书信交流、赠送生活用品,与失足少年进行心灵交流;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帮教活动,帮助失足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到技校帮助刑释少年入学,助力刑释少年回归社会。

在曾美华不断的努力下,“爱心家人”队伍日益壮大。今年6月,“‘曾妈妈爱心工作室’西南大学政管学院工作站”成立。在校大学生们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督导失足少年坚持阅读。

截至目前,有15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曾妈妈爱心工作室”,他们从“爱”出发,从“帮”入手,从“教”感化,11年来,“曾妈妈爱心工作室”先后帮教240名失足少年走向新生。


编辑:李晨阳

01 02

关键词:少年 失足 孩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