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郭利华:赋予深度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能力

2017年11月07日 11:29 | 作者:郭利华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无论何种原因致贫,深度贫困人群往往没有脱离贫困的想法和勇气,缺乏脱离贫困的技能和手段。环境封闭、信息匮乏与观念落后、智力开发不足几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强化,导致贫困人群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处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说的可行能力的匮乏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世界银行的基本观点认为“任何减贫战略的核心内容都是拓宽穷人的能力”。因此,建立以增强深度贫困人群能力为方向的“赋能”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

首先,以多层次健康扶贫体系精准扶贫。对于因病致贫和返贫的深度贫困人群,要以“建库立卡”为基点进行分类瞄准和精准管理。建立新农合制度为主干,医疗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为补充的健康扶贫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组织制度上,确立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缓解医疗救助制度的压力。

其次,以多层级教育培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诺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显示,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回报是1:1,而对儿童早期教育投入的回报能达到1:8。我国已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儿童教育和健康的相关指标上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但这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乡村尤其是贫困乡村的孩子在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贫血率等指标上远远高于城市。专门针对贫困乡村的学前营养和学前教育计划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意义重大,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一环。同时,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应根据深度贫困人群的年龄结构、产业背景、民族成分等现实情况细化教育培训资金安排,开展适应当地产业特色的技能培训。

再次,以贫困人群深度参与的产业扶贫缓解资源匮乏型贫困。深度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缺乏,就业竞争力差,最直接的减贫手段就是依赖规模化组织化的产业扶贫。应充分强调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与贫困人口获利与发展间的关系,强调贫困人口的实质参与,增强市场意识的培训和引导,以制度设计充分保证贫困人群参与资源分配收益。

最后,以政府扶贫加社会力量扶贫解决持续性扶贫问题。各类社会组织具有强大的资源动员力量和专业能力,一直在反贫困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银行认为,非政府组织(NGO)可以通过扩大贫困者的经济机会、促进赋权和加强安全保障三个方面来形成持续性的减贫动力。对于深度贫困人群脱贫后的稳定、持续脱贫问题,可更多地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接完成。

深度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持续的工作安排,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相对贫困永远存在。在各种各样的再分配倾斜政策和保护性措施之外,只有激发贫困人群内在的动力,才能真正推进脱贫-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赋能机制”的建立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目标的有效手段。

编辑:位林惠

1 2

关键词:贫困 脱贫 十九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