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竺维燕:让中国物流更快一步

2017年11月22日 16:04 | 作者:张群 |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机场敲代码

“坚决不能拖后腿”

2007年,对竺维燕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由于邮政院整体布局发生改变,竺维燕工作岗位有所调整,她彻底转向负责电控方面的工作,她坦言:“其实刚开始,心里多少会有些想法。安装各种检测设备、实现机械结构的各种动作、为上层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等等全部都是控制的工作范畴,更难驾驭。”

这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竺维燕随后补充说:“现在看来,这样的转型是特别正确的。”

W020171120309079912959

竺维燕(右二)和她的团队。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供图

还是2007年,竺维燕开始进入南京中邮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项目。该中心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规模的处理中心,设计能力达9.6万件每小时,“它是中国整个EMS速递的航空枢纽,全国40%至50%的邮件都要聚集在这里,再分拨到各地。”

竺维燕说,该中心采用矩阵连接分拣的模式,在当时是创中国大型处理中心分拣模式先河的标志性项目。在参与这个项目的初步设计之后,她的身上又肩负着连接传输机、扁平件分拣机两个工程。

该项目的集成商是一个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理念,同时也有着比较严苛的要求。

“中国企业做不到。”该集成商几次三番表态。

“我们一定能做好。”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

而这个回应的实现,就落在了竺维燕和她同事们的肩上,“我的很大一部分压力源于这里,因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算法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邮政企业此前也从未做过像这样的立体化布局。”

2012年,距离进场仅剩十几天的时间时,团队里一个负责连接传输机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工程师病倒了。

“之前是我俩负责,这样一来,他的工作全都压到我身上了,事实上,即便是两个人合作,时间都很紧张。”竺维燕说,足足一千多条皮带机的工作量,完全懵掉的她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我负责的连接传输机、扁平件分拣机同时在赶工期,一旦我负责的工作晚了一步,整个工期就会被延误。”那段异常艰难的日子里,竺维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她又不断地敲醒自己,不能坐以待毙。

竺维燕告诉记者,当时的工作是按分钟计算的,即使在机场候机时,她也得拿出笔记本来疯狂地敲代码,“一分钟都不能耽误,坚决不能拖后腿,要为中国企业争口气。”她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当日工作当日毕。

努力终将会有所收获。“我写出了那个公认为非常难的算法,该算法被应用、检测后发现,无论如何排放箱子,都能达到集成商的要求,他们鸡蛋里挑不出骨头,也就不再刁难我们。”竺维燕兴奋地说。

最终,竺维燕和她的团队比计划提前了一天完成了所有任务。连接输送机完美地满足了集成商的所有要求;而扁平件分拣机就更了不起了,他们在这次采用了集团式的控制方式,全信息动态格口、全流程自动供件、自动出盒,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算法更先进,完全满足EMS快进快出的作业要求。

后来有一次,竺维燕参加集成商组织的培训课程,恰巧碰到当时一起在南京做项目的外国工程师,了解了竺维燕此行的意图后,他说了一句让竺维燕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话:“你还需要培训吗?你不需要培训了。”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物流 双11 科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