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粟田梅:永远做村民的贴心人

2017年12月21日 15:54 | 作者:杨羽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长沙12月16日电(记者 杨羽)粟田梅,女,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坡村党支部书记。

1508862535689_176

众多标签下的粟田梅,似乎是一个“女强人”。但荣誉之下的她,是否“既有铠甲,也有软肋”?此行,记者更想听听她的掏心窝子话。

见到粟田梅,已是当天下午三时许,她匆匆从工地赶回来,才换下工袍。村里在搞沿河道路硬化工程,她和一帮姐妹们都在工地上干活。

“谁说女人当不了家?我就要把事情做成了”

话题从党的十九大闭幕,粟田梅从北京回到文坡村开始。粟田梅说:“十九大报告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她认为,振兴乡村落到她这个最基层、第一线的村支书身上,就是埋头苦干。

“我是只会做事,拼命地在做事。”回到村里后,粟田梅感到压力很大,肩上的担子很重。最近每晚都加班到十一二点,总觉得事情多的干不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有很多向往,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脱贫致富等等。她觉得自己文化不够、能力有限,害怕辜负大家的信任。

谈到信任的话题,粟田梅是如何当选村支书的?又是怎样逐步获取村民们的信任呢?记者顺势追问。

这一问,粟田梅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来也有点莫名其妙,我其实不是枫香村人(注:文坡村由元现村、八毫村、树团村、绞坪村、枫香村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我是隔壁村嫁过来的,而且我们家一直住在镇上。”粟田梅告诉记者,她起先是枫香村的妇女主任,2011年选村支书的时候,她正好路过,当时人群中也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句:“选粟田梅可以啊!”原本以为是一句玩笑,结果乡亲们当了真,就这样,枫香村的媳妇粟田梅成了村支书。

“村里没有汉子了,要一个女人来当家?”,粟田梅在质疑声中走马上任。如何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她决定率先解决村里的“老大难”——人饮消防工程。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全村齐上阵同劳动……经过数月的努力,村里每户人家都通上了自来水。曾经质疑她的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回忆当时施工的场景,粟田梅露出了害羞的笑容。她告诉记者,刚开始她喊不动村民做事,也不好意思总喊,就只能每天清早自己带头去工地干活。后来,善良的村民们被她感动,逐渐加入到施工队伍中。再后来,她只要每天固定时间在村口敲锣,锣声一响,村民们就会陆续赶往工地。

此后的工作顺畅了很多,修建侗锦小路、拆猪圈旱厕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新村组活动中心等工程陆续推进。2014年,村里还被评为怀化市文明生态村。

“侗锦能让我脱了贫,咋不能带姐妹们同致富?”

粟田梅的个人经历很丰富,12岁随母研习侗锦,15岁掌握全套技艺,担任过县织布厂车间主任,企业改制下岗后做过小工、摆过地摊。

“我原先在镇上开了一家侗锦坊。”粟田梅说,村里90%以上的妇女都会织侗锦,但大都去外面打工了。传统的侗锦没人织了,但侗家姑娘出嫁的八大件、老人过世用的垫棺,这些红白喜事都还得用侗锦。粟田梅看准了市场需求,于是自己在家织侗锦。手艺好价格公道,谁家要用侗锦的时候,都会来找她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道侗族自治县还比较闭塞,但临近的广西桂林,已经是闻名海外的“山水甲天下”。粟田梅想着,要把生意从侗寨做到外头去。“当时坐火车很不容易,我早晨四点出发,坐车到隔壁的广西三江县,爬上火车一路到桂林,将侗锦制作的斜挎小包、头巾等卖给景区的外国人。”

慢慢地,粟田梅的生意越做越活络。与桂林的旅游公司合作,刚开始接单20条,她自己在家没日没夜的赶工,到后来的50条、200条……她就到拉着姐妹们一起织。就这样,粟田梅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当选村支书后,如何带领乡亲们奔好日子?粟田梅寻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自己能靠侗锦生意脱了贫,那为什么不把侗锦做大,让乡亲们也一同致富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想法在村民炸开了锅,有人议论粟田梅一直在做侗锦生意,现在当了村支书是利用大家来织锦为自己赚更多的钱。“听到这些话,心理真的挺难受的。”粟田梅说,但我是出于公心,侗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了,而且确实能帮姐妹们靠自己双手维持生计。最终,她的真诚打动了大家,侗锦织造被确定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产量上来了,就要打开市场,让传统的侗锦走入千家万户。2011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来到这里,将现代文创理念与侗锦的传统文化元素结合,通过材质、颜色和功能的创新,让千年侗锦“焕新颜”。

有了稳定的销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成了横在粟田梅心头的一块大石。侗锦是纯手工织物,每幅侗锦由不同的绣娘一丝一缕织成。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织机,绣娘们大都在家里织,由于沟通不畅,提交的侗锦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016年,村里的侗锦传承基地正式落成。三层的木质小楼宽敞精致,自此村里有了一个公共的织锦场地,绣娘们能够随时切磋交流技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创新了产品、打开了市场、提升了质量,依托侗锦产业,文坡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3500多元,村民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脱贫。

“心愿:将侗锦传承给年轻人,永远做村民的贴心人”

帮助村民们脱了贫,但如何让村民们真正致富,让千年侗锦一代代传承下去,粟田梅有一个小心愿。

粟田梅说,要想持续做大做强侗锦产业,必须需要培养一批既懂设计又通技艺的复合人才。尽管看到了织锦的好处,村里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但因为经济条件和文化知识的局限,她们往往是一头扎进织锦工作赚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设计。

粟田梅说,开春之后,她希望在文坡村办一所侗锦学校,专门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通过数月的学习,如果学员能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全套的织造技艺,就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她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学习,熟悉侗锦的全产业流程。

如今的文坡村是一个年轻的村庄,由五村合并而来,是通道侗族自治县2016年合组并村改革中合并村数最多的村,总人口3101人。村民们都把粟田梅当成最贴心的大姐,家长里短、代大小矛盾都会找她调解处理。村务繁多,加上合作社的事情,粟田梅总感觉自己时间不够多,处理得不够好。

粟田梅说,她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发展产业让村民们荷包先鼓起来,让村组织财务状况好起来。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琐事矛盾自然少了,建设美丽乡村劲头也就更足了。把乡村建设美丽了,不仅大家住得舒服,而且能发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又能反哺村民致富。

谈到乡村振兴的难题,粟田梅说:“资金是第一位”。资金哪里来?不能光靠拨款和“化缘”,而是要靠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如何造血?村里以锦绣文坡公司为主体,成立了侗锦、农业等多个合作社,正在探索“村企合一”的发展模式。

千余亩的油茶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还有丹参养殖基地、黄桃基地、稻田养鱼等等……下一步,文坡村计划以侗锦产业和农业产业为主,融合文化旅游和观光农业,形成一个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

就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之际,粟田梅接到了一通电话:村里油茶基地建设施工时不小心砸死了村民一只羊,两边僵持不下。

初冬时节的下午6时许,天色渐暗。粟田梅与记者匆匆告别后,只身上山处理纠纷。记者目送着她的背影,眼看她一脚深一脚浅地消失在夜色中……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粟田梅 侗锦 非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