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民进中央科尔沁沙地治理调研:从茫茫沙海到莽莽草原

沙区多为贫困地区,我国现有830个贫困县中,290个位于沙区,约占35%

2018年02月23日 10:17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

采取工程措施夹设的机械沙障将沙粒束缚在草方格中

改革治沙体制创新管理机制

治沙体制改革也是调研组关注的重点。

“目前的治沙模式还属于‘霰弹枪法’,治沙任务分解到各级各地政府,没能把整块沙地的治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考虑和推进。在治理方式上也是‘重造轻管’,管护工作缺乏制度、机制、法规和资金的有力支持,极易造成治理成果反复。”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直言。

“的确如此。虽然近期沙源工程投资中设计了一部分管护费用,但也仅仅是新造林前三年的抚育管护费用,后期由于没有资金投入,绝大多数林木处于无人抚育、无人管护的状态,灌木林尤其明显,极大影响了治沙成果的巩固。”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内蒙古乌兰敖都荒漠化研究试验站站长蒋德明表示。

现有机构及人员无法承担进一步、精细化的治沙工作也是治沙体制中的一个短板。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防沙治沙基础设施投入欠账较多,林业站、森林派出所和林业种苗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站、国有林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基层林业工作经费、人员编制及管理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装备水平也难以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调研组认为,应推进现有治沙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建议把治理后通过验收或达到国家造林标准的沙地,一次性转变成国有治沙林场、开展永续经营管理。河北塞罕坝林场、宁夏白芨滩林场就是众多成功范例的典范。“今后每治理好一片沙地就成立一个国有治沙生态林场,有机构、有编制、有投资、有保证;将治沙由大包干、合作社、治沙大户等,通过赎买和转制,直接成为规模经营、专业打理的可持续经营示范林场,并发展成为自然保护的一条有效途径,既确保了资金投入的数量和多元,又解决了‘治沙大户’成为‘贫困大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态治理土地的后续管理和永续利用。”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崔桂鹏说。

只有“治理一片、留住一片、管好一片”,才能真正达到“绿了沙漠、美了家园、富了百姓”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愿景。

科学规划以“水”定植

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室副主任、奈曼生态站站长赵学勇看来,科尔沁沙地目前面临的主要自然与发展问题是“河流断流、湖泊干涸与地下水位下降为特征的水资源可利用性减小的过程”;在社会经济方面,主要是人口和发展需求增加带来的刚性驱动压力与当地土地承载力不足的矛盾。

沙区多是贫困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尤其是290个处于沙区的国贫县,人民的生存问题仍然是制约沙地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破坏植被、破坏治理成果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制止,超载过牧的情况普遍存在,乱砍盗伐林木、侵占滥占林地、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林地和湿地流失依然严峻。

而治沙相关产业发展对沙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考虑不够、沙区相关农牧业发展对节水技术的重视不够也造成了近年来部分沙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流大都断流,湖泊大都干涸,湿地大都消失,近10年间,科尔沁沙地农区地下水下降了2.07米,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将对沙区生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定要在摸清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施策,以‘水’定植,使沙区水资源得到平衡利用、科学涵养,要转移或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科学规划水田开发,加快推进沙区及周边节水农业发展,尽快扭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赵学勇建议。

“还应优化沙区植被结构,根据当地实际和治沙需要科学选育合适节水树种,适地适树,适树适境。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群众和企业的知识普及和培训,普及节水概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治沙的效率和质量。”蒋德明表示。

编辑:李晨阳

01 02 03

关键词:治理 沙地 科尔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