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柳茹:学前教育 从“看”孩子到“看见”孩子

2018年06月27日 09:44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80627004-zx9

在北京市北海幼儿园,“过节”已经变成了孩子们常态化的“生活”,并通过常态化的课程设置,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提供丰富的环境。图为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向柳茹园长介绍他们的游戏规则。

1 从梦想到事业:因为老师,成为老师

从当初那个怀揣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梦想的小女孩,到初为人师时找不到方法而焦急的小老师;从开始专注于课题研究的中层干部,到北海幼儿园的新时代的掌舵者……柳茹说: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让她儿时的梦想逐渐变成了一生钟情的事业。

教育在线:在您的记忆中,对学前教育有怎样的印象和认识?为什么会选择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又是什么力量让您在幼教领域一坚持就是30多年?

柳茹: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我在出生56天就被送到了父母单位设立的托儿所。印象中,那时,老师更像保姆,主要任务是看孩子,不磕着碰着就行,家长也没过多要求。

激发我走上教育领域的,是小学时的一位老师。有一次,我因生病没去上学,而父母忙于工作,就将我反锁在了屋子里。大雨滂沱中,我看见一位撑着花伞、提着水果的女老师走近窗前微笑着向我招手。这一幕,让我觉得,老师是天下最美的人。初中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热血沸腾。可是,当第一次真实面对那些又哭又闹甚至钻到桌子底下的小不点时,我竟手足无措,着急得想哭。我意识到,那时我对孩子们的爱,是一种感性的职业本能,没有将专业的理性用于实践中。所以从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要在实践中努力钻研教育方法,做一名有爱有专业的好老师。

教育在线:还记不记得初为幼师时的快乐?

柳茹:1983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时,我国的学前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因为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为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很多国外的儿童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也逐渐被引入中国,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个时候,年轻教师个个心潮澎湃,干劲十足,也敢于大胆实践。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时,很多幼儿园教室的墙都是白的,即便张贴,也是很随意,没有起到“让每个墙壁都会说话”的教育作用。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开始从一面白墙入手,进行探索设计。我们将剪好的卡通图案别在纱帘上,再将纱帘挂在白墙上,让它成为一面“会说话”的墙,孩子们可以和这些卡通图案互动,每天都期待着来幼儿园。这种创造性的探索收到的效果,让我很兴奋。

那时候,学前教育界倡导的理念是“爱孩子赛妈妈。”然而,我们发现,仅有爱还不够。但如何实现“理性施爱”?就需要研究的支撑。当时,我有幸跟着北京师范大学的几位专家做课题,开启了实践研究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儿童主动性学习的研究,我带着几位老师申请了一项“在社会性领域教育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的课题。我们发现,有了研究的支持,我们开始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能逐渐转变观念,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儿童的发展需要。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园 孩子 教师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