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综述

2018年08月13日 10:28 | 作者:包松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回应时代呼唤聚焦教育共识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综述

记者 包松娅

又是一年仲夏,又是一番“相聚”。

7月29日至8月2日,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青海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在青海举行。从地图上看,中国的东南来到西北青海,似乎路途遥远,假如有一座“连心桥”连接彼此,那这桥一定是连续举办14年的联谊活动。

14年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吸引的大学校长们越来越多,从十几位,到二十几位,再到今年的30位。这一路,有的大学校长已经换了“几任”,不变的却仍是这友谊长青的“约定”。更重要的是,14年来,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的平台上,校长们从相识相知再到惺惺相惜,从分享理念交流经验到共享平台务实合作,使得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之间以“高等教育”为端点,不断拓展合作实践领域,增进携手发展共识,恰似一曲精彩悠长的“四手联弹”。

校长们一行在青海大学重点实验室考察。

校长们一行在青海大学重点实验室考察。

■校长论坛:

为“高等教育”尽抒情怀

大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上千年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者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学之道的探寻,近现代以来面对复杂的内外环境更是如此。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汇集了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顶尖大学的“明星”校长。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最大的魅力之一,莫过于拥有着共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大学校长们,能够在联谊活动中抛开繁杂事务,在亲切、热络、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

用台湾大学代理校长郭大维的话说,之前在学术交流上,就算是台湾的大学之间也没有这么紧密过,与大陆和香港澳门的务实交流更少,何况还是这样“家庭式”的联谊活动,感受非常独特而受益匪浅。

正因着对这份相聚的珍惜,在联谊活动的重要部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提前精心准备,就一年来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大学发展战略”。

经过论坛多次对大学发展“战术”的探讨,此次视角转向“战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是这样理解的,“现在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强,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大学当前一个最大的战略共同点就是,全球性发展。”邱勇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大学当前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我们理应抓住这个机会,超越大学排行榜上既有的成就模式,制定更加长远的战略部规划,迎接来自国内外大学的竞争。

在对大学发展战略的自由讨论中,很多校长都认同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的观点,大学与未来的发展变化一定是朝着“开放”与“创新”两方面,而面向未来的大学战略规划一定要抓住最好的发展时期,做好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确保战略的有效执行。

其实各个大学创建以及发展的背景不同,校长们对部分问题的观点有时也不尽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平台上,已经是老朋友的他们向来直抒胸臆,拿出来共同探讨,甚至经常把热烈的讨论延续到联谊活动的每一个角落。

这不,针对社会对大学发展“创新”的要求,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提出,创新是当前时代需求的呼唤,但要把创新作为大学长期发展的唯一目标或许也是不可取的,未来人才培育要花更多资源做的是通识教育。“一直有观点认为未来很多人的岗位会被机器取代,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着重教授技术的学科一定是先被机器取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和哲学思考等则没有那么容易,这就是我要说的,大学在分化培养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和修养。”

台湾义守大学校长陈振远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很多人说大学里学的东西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但是大学不是职业教育学校不能急功近利,大学教育不是为了学生毕业后好找工作。作为发展战略,我们培养的是未来30年能解决社会各种问题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有思辨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

针对这个话题,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面向21世纪的通识教育,将更加追求互联互通、更加呼唤多元知识的构建、深层次学习能力,因此全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变革。

此外,参加联谊活动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大学,基本都是公认的顶尖大学,一般意义上,大家都认为这些大学在各种门类的“大学排名”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然而实际上,“大学排名”问题在自由讨论中竟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排名能说明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讲过,自己一个朋友是宇航员,经常跟他描绘从太空看地球的情景。“千万不要局限在执着于排名,校长们也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地球看世界,大学教育要真正去做一些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文明进步有帮助的事情。”

换句话说,评判一个学校好不好不是看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看它培养出的学生是怎样的,以及做出了什么贡献。

“关于大学排名的问题,近年来确实让很多大学迷失了。”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曾志朗坦言两岸和奥港地区大学基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他同样非常开心,大家在这次讨论中能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进行讨论,并且开始显现一种共识,那就是更多的学校开始呼吁以社会贡献以及影响力来衡量学校发展,而非某种排名。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论坛上达成共识的部分,校长们呼吁,借助联谊活动的平台,联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的力量,针对某些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组建合作团队,进行持续研究,希望能对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各个大学之间既有共识又有合作,这也恰是联谊活动的另一个魅力。共识是共同的思想基础,合作则是通过深入实践去把这些共识落到助推高等教育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共识催生合作,而合作又加深了共识。

14年里,参加联谊活动的大学之间通过活动平台推动形成的务实合作不胜枚举,《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合作意向书》项目已经成为各地大学间的具体实践活动,共同签署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关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备忘录》,其中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合作研究也已开展……与此同时,有些合作逐步从校际之间拓展到地域之间,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各项事业的融合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联谊活动嘉宾参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校长们一行在青海大学重点实验室考察。

■考察:

越了解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如果说,校长论坛是联谊活动的重要一环,那么让整个活动最终形成完美闭环的,是穿插其中的考察活动。

这么多年,联谊活动一直沿袭着每年更换举办地,并且由地方大学承办的“规则”。在大学校长论坛之外,因为丰富多彩的考察活动,校长们每到一地都能深入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等各方面真实情况。“如果仅仅是一个校长论坛,那联谊活动也会失去不少亮点。教育把校长们紧紧连在一起,但除了教育,在联谊活动中能让校长们更广泛深入地触摸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在各地的发展实践中呈现的生命力,这则是活动的更大吸引力。”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范芳表示。

此次联谊活动选在了青海,由青海大学承办。原以为青藏高原的海拔,对校长们是一种挑战,会不会因此“绊住”校长们的脚?结果校长们抵达的那一天,有的乘飞机,有的坐火车,30位校长如约而至,仅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大学校长就有17位。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共融,多文化共存,多宗教共生的地方。尽管地处西部,受自然条件所限,经济发展不如东南沿海般迅猛,但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一直以来通过保护生态、打造文化旅游等产业带动,在中国地域发展的版图上也颇具特色。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来到中国西部这样的高原城市,这一趟考察把小时候在课本上学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都还原回来了。”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张懋中是联谊活动的“老熟人”,走在青海湖边和塔尔寺里,他还是感动不已,从今以后青藏高原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海拔的概念,文成公主和宗喀巴大师在时间长河里担任什么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也都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他们的位置,相信青海之行一定会成为长久的记忆。

台湾东华大学校长赵涵捷去年有事实在脱不开身,今年说什么也要来青海,在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流连忘返时,他的手机不停地响起,“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在青海难得有这样的一段难忘时光,能静下心来欣赏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粹。”赵涵捷笑言,我甚至跟夫人商量,要不要待在青海不回去了。

同样第一次来青海的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其实当校长以后已经来过大陆200多趟。与其他台湾校长不同,张光正也是其中唯一出生在大陆的台湾校长。

据张光正回忆,他的父亲抗战前在河南担任了7年建设厅长,到台湾后一位美籍传教士与他的父亲合作办了一所大学,因为父亲非常怀念在河南的那段时间,所以为新建大学取名“中原大学”。

“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说,我的哥哥也是中科院院士,也在西北地区做水土保持工作,跟这里的许多校长都相熟,我们全家都非常以他为荣。同时台湾中原大学现有陆生1000多名,与大陆100多个高校是姐妹校。”张光正感慨道,自己非常荣幸和开心有这样的机会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人生中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两岸关系能越来越好,惠及两岸各领域更多群众,学术交流方面也能实现自由的交往,我衷心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带着这样共同的盼望,一些校长在联谊活动结束时,并没有第一时间离开。他们选择继续向巴颜喀拉山挺进,去更多地感受祖国这片不同的土地,去关联内心更多的情感和爱。

■落地:

合作共识助推发展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作为此次联谊活动的承办方,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已经来到青海五年。在他的印象里,这是青海承接的为数不多的如此规模的联谊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校长们了解了西部地方大学的模样。作为地方大学我们则收获了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王光谦透露,很多校长已经跟他在谈如何通过合作相互促进,并最终或将在医学和经济管理上确定了交流合作项目。

国家民族的发展,青年是关键。大学是有理想有情怀的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交流互通的当下和未来,离不开一代一代的年轻人。

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潘维大坦言,两岸青年在学习期间进行正向的相互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去过东部,再来到西部,对中国取得当前发展成就的不容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会特别鼓励台湾的年轻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要来看看这片不同的山水和不同的人文,你会有新的想法,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在联谊活动结束之际,校长们就青年交流问题一呼而应,最终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东华大学以及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一共为青海大学提供了18个全额奖学金的交换生名额。

其实在这一届的联谊活动中,由于新老交替以及工作变动等原因,“老校长”们已经越来越少,但“新面孔”不仅没有“断档”,反而越来越多。从2005年第一届联谊活动举办开始,创始人之一民盟中央原主席蒋树声,到民盟中央原主席张宝文,再到现在“接棒”的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有一句名言常常挂在嘴边,“校长们的任期有限,但友谊长青”。

可以说,校长们的“不断档”,联谊活动的“不间断”,无不是对“友谊长青”的致敬。

曾志朗是联谊活动当之无愧的“元老”之一,南京大学前校长陈骏虽卸下了“校长”身份,但都还是联谊活动的老朋友和好朋友,眼看着联谊活动越办越好,不仅得到校长们的广泛认可,还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二人在此次联谊活动中都颇为欣慰地萌生出退意,“我已经是联谊活动的‘老人’了,有很多的衷心想要诉说,这不仅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更难得是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大家在一起不用说很多话就能相互理解,这种跨越千山万水的融洽和舒心来自同样的血脉连接,因此我想把机会让给更多的校长去感受这种真诚。”年纪渐渐有些长了的曾志朗,头发花白却身姿矍铄,面对朋友们挽留,他同样也有不舍,“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来。”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张道宏用陕西方言深情地与校长们依依惜别,尽管很多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校长并不一定听得明白,但这丝毫不影响感情的传达,大家惜别中又在期待来年的相聚。这就是好朋友和老朋友。好朋友是两个人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老朋友是我坐在你的身边,不说话也有默契,没有丝毫的不自然和压力。

有聚有散,时间须臾而过,无论身在何地,心却始终一处。

纵观当前,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活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交流交往活动中别具一格又独树一帜。一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陈骏校长说过,一个同时受到各地校长们欢迎的好的平台,一定是顺应了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共同需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联谊活动放到更长的历史洪流中,会越发体会到这个活动意义的重大。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大学 校长 港澳 联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