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南水北调东线未来有望送水进京

2018年11月17日 09:06 | 作者:周依 | 来源: 新京报
分享到: 

“酱油湖”变清澈了

南水北调东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治污。胡周汉介绍,在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过程中,沿线各地连续多年开展“治污攻坚战”,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来沿线一些河湖,特别是山东这边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水质很差,治理到现在,已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调研员问泽杭介绍,在江苏,治污和调水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其中,江苏段在东线治污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通过治理沿线数千家工厂转型甚至关停,并重点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过去很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基本上就直接进了河道,现在再调回去处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个问题是处理危化品运输。问泽杭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运转能力最强的一个河道,按照公共条例危化品通水期间要禁运,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矛盾。经过政策规范和广泛协调,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也要采取密闭、封盖、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对人工养殖、采砂等影响水质的领域,江苏段工程也进行了规范。“原来骆马湖、洪泽湖等采砂非常多,无序开采对整个生态水质影响很大,我们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全面禁采。”问泽杭说,人工养殖也将在近两年按照工程规划逐步减少。

此外,有人还曾提出“从长江调水对上游生态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京杭大运河专家蔡蕃说,“长江在江苏的过境流量9000亿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万多亿立方米,而现在从长江引水约在500个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仅如此,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还在工程建设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东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多座泵站枢纽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绿色工程。

“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对山东来说,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获得长江水补充的历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小清河补源工程极大改善了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济南泉水不断喷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县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涩不说,时间长了,村民们的牙都是黄的,有人脚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觉变化很明显,“口感软,也没有水垢了”。

南水“生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数十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经历了很大转变。蔡蕃介绍,中国传统的水利模式是国家投资,建设完成后交给地方运营,现在是公司运营,要考虑成本、运营、收费等各方面,责任也更明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采取了“双管齐下”模式,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作为统一管理监督机构,承担行政协调工作,按照水利部有关会议精神,今后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而东线建设过程中组建的江苏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分别为两省境内项目法人,担任运营管理主体。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利润多年已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实现营收10.3亿元、利润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01%。冯旭松说,“企业化运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调既要维护安全也要考虑优化调度、控制成本、产生效益。”

在水资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执行国家的计划方针。由于调水量巨大,首先会同有关部门对河道的航运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调度节省调水成本。冯旭松介绍,“通过湖泊存水净化后,洪泽湖可以直接调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优化调度方面也在创新精简高效。”同时,在电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环境下,争取用自购电,“平均一度电可以省两分钱”。

安全高效是调水工作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新旧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配合,实现泵站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南水北调东线把顶层设计、组织制度、管理要求等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全部标准化,同时探索将现代化的技术和调度工程相结合,从而更提前、精准地监控工程的安全问题。

而在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也将进一步凸现。胡周汉在东线工程开放日座谈会上表示,待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将北延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

新京报记者 周依 江苏 山东 报道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 送水进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