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沈阳故宫藏明清刺绣藏品综述

2018年12月12日 17:28 | 来源:考古汇
分享到: 

沈阳故宫院藏刺绣文物近2000件,多为清宫内用或原藏。这类藏品规格高,品种全,种类繁杂,涵盖顾绣、京绣、苏绣、粤绣、湘绣、满族民间刺绣等著名绣种。

1. 顾绣

世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露香园绣”,明嘉靖年间松江人顾名儒、顾名世兄弟在上海九亩地筑园,得一石,其上有赵孟頫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氏家人习刺绣,其艺据传得于内院。顾绣创始于明嘉靖年间韩希孟之手,其工艺要求极高,刺绣前须将丝线辟为单股,分别染色后再择色依次进行剌绣。这种工艺最适宜于仿绣古代山水、花鸟、人物等名画,所绣制品精美逼真,可谓一绝。韩希孟为上海露香园顾氏女眷,故名“顾绣”。

明中期以后,江南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绣的发展。明代后期,一直作为闺阁绣的“画绣”也成为商品。随着社会财富的巨大集聚,商人阶层的骄奢淫靡和文人士子的追求风雅使社会出现了收藏热潮。顾绣起初非为牟利而作。随着顾氏家族的没落和顾绣进入市场后供不应求,顾绣渐成顾氏女眷们的养家技艺。顾绣以追摹绘画为能事,工巧入微,艺术境界较高,鼎盛于明嘉靖至崇祯时期,名震沪上,以至于顾家每绣成一件作品,四方轰动,竞相争购。顾绣在江南一带繁盛长达二三百年,在当时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了丝绣工艺的通称。至清初,苏杭、上海、南京等地的绣庄多冠“顾绣”二字以壮声名。

顾绣多以宋元及当世名家画迹为绣稿,山水、花鸟、神仙、人物皆能入画,半绣半绘、绣绘结合是其主要的特点,其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顾绣深受松江画派的影响,构图疏落、笔墨淡润、设色温雅、配色精妙,既有文人画的意趣,又有女性的灵慧。顾绣因画施绣,因材施针,针法多达数十种,繁复多变。绣材上突破丝线常规,例如,绣蒲团用富席草,绣发用头发,甚至暹罗斗鸡尾毛、薄金等也可作绣材,使绣品更加逼真生动。

图1为明顾绣鹰鸣万里松鹰图。全长135厘米,宽92.5厘米;画心长91.9厘米,宽44.9厘米;斗方长28厘米,宽44.9厘米。顾绣。画心斜出青松一枝,枝干虬曲,雄鹰栖落其上,引颈啼鸣,振翅欲飞。亮日东升,出于云海。鹰的毛羽以施毛针细密绣出,翅膀和尾羽的硬毛,颌下和腹部、足部的软毛质感强烈。脚爪用钉针,肢节分明,形神兼备。绣品以丝理变化表现物象的质感肌理,细腻逼真。灰褐色的雄鹰,白色足羽,黄色鹰爪,配以绿色松枝,画面开朗明丽,雄鹰栩栩如生,生趣盎然。

上诗塘为泥金笺,其上为冯遂题草书,右上“斯友堂”印,左下“冯遂岁在癸丑”白文篆书方印各一。画面上中部绣“鹰鸣万里”四字,其下绣“露香园绣”印一。右下“金芬馆”白文方藏印一。国家二级文物。沈阳故宫10万多件文物中,顾绣仅此1件,顾绣作品之珍稀自不待言。

2. 京绣

又称宫廷绣、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北京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绣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燕京已“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辽在燕京设绣院,为皇室和贵族制作服饰。至元代,京绣达到辉煌时期,图案繁缛,用线多是包金箔、包银箔、穿珍珠等绣法。使用金银线的“平金打籽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此时的京绣已分宫廷绣和民间刺绣两大流派。明代,京绣的特色越来越鲜明,针法严密、纹样图式规范。明清时已有独立的京绣行业,以刺绣各种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补子、群仙祝寿、百子图等为主,尤以戏衣刺绣著名。光绪年间,京绣被誉为“宫绣”,发展更为兴盛。京绣严格遵循宫廷艺术审美规范,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尽显皇家气派与尊严。用料讲究,选用质量上乘的绸缎为面料,绣线除了蚕丝所制成的绒线之外,还将金银线大量用于绣品中,擅长平金银、盘金等,绣法及针法还有戳纱、铺绒、钉线、网绣、堆绣、串珠、掺针绣、打籽绣、补绣、挑花绣等多种。充分体现了富贵精美的宫廷审美艺术。由于京绣艺术影响扩大,民间纷纷效仿,清末北京有几十家绣坊,在传承宫绣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元素,更为民俗化,后人皆称为“京绣”。京绣主要为宫廷所用,对技艺、制作、体力有着严格的要求,早年京绣艺人多为男性。

图2为清蓝缎平金龙铜钉绵甲。上衣长77厘米,裙长78厘米,下摆79厘米,袖长44厘米,护肩40厘米,前遮缝24厘米,左遮缝20厘米,护腋22厘米,护心镜18.5厘米。此绵甲为乾隆年间京绣平金银珍品。用二晕色法,以缉线、平金、平银、钉螺钿等方法绣制。绵甲由上衣、下裳、护肩、护袖、袖、挡等部分组成。通身蓝缎地平金龙戏珠纹,满地饰缠枝菊花纹,图案有祝颂长寿之意。甲面钉镀金铜圆钉。双肩各有护肩1个,两腋各系云头状护腋1片。腹部佩梯形护腹,即“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保护左肋,腰间右侧佩箭囊不设挡。围裳左右两幅,腰部以布相连。上衣正中有圆形钢质护心镜,镜四周饰镂金云龙纹。穿用时,各部分以钮扣、丝绦绊联缀。绵甲内衬蓝绸里,絮薄丝绵。此绵甲以金线盘钉龙鳞,银线钉菊花纹。龙纹明亮辉煌,极富皇家气派,为乾隆帝御用。清代御用甲胄由武备院筹备,内务府按制承做。国家二级文物。

 

图3为清纳纱鹭鸶补子。长宽均为29厘米。清代文官六品补子。以元青色素纱绣斜卍字纹为地,用正一丝串针法绣海水江崖、云纹、卷草纹、红日、八宝等图案,其上以斜缠针、施毛针、套针等绣鹭鸶。配色以蓝白为主。国家三级文物。

明代文武官员的公服在常朝视事、奏事、谢辞等场合穿用,也称常服,由乌纱帽、圆领衫和束带组成。在圆领衫的前胸和后背各缝缀一方形饰物,这就是补子。清代补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承袭了明代,并在此基础上有所修改和加工。清代皇家贵族及百官所穿的补服,如衮服、龙褂上,均缀以补子,以区别身份等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补,镇国公、辅国公、民公、侯、伯、子、男以及各级官员用方补。清代补服多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用。

图4为清黄缎彩绣皮里马蹄底鞋。高15厘米,鞋长24厘米,鞋高6厘米,底高9厘米。此鞋黑缎面,皮毛为里,鞋口出锋毛并以黑缎彩绣菊花。鞋面彩绣如意、蝠、元宝、花卉图案。为清乾隆朝宫廷后妃穿用。国家三级文物。

清代妇女的木底鞋,是满族古老的“削木为履”习俗的体现,有隔凉、增高的作用。按高底形状可分“花盆底鞋”和“马蹄底鞋”,木制鞋跟以细白布裱蒙或用白漆涂白,鞋面多以刺绣、穿珠等工艺修饰。

编辑:杨岚

关键词:顾绣 刺绣 京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