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汉正街两度“起死回生”背后的迭代“密码”

2019年01月25日 12:36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武汉1月25日电题:“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汉正街两度“起死回生”背后的迭代“密码”

新华社记者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

有着500年历史、号称“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历经沧桑,如今依旧活力四射:每天10万多名“打货人”来往穿梭,日均服装交易额达两亿多元,业内估计每年仅男装线上、线下销售量就占全国市场的三成左右。

曾经,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典型一度被关停,作为“脏乱差”批发市场代表又差点被整体搬迁。

汉正街的两度“浴火重生”,背后蕴含着哪些迭代“密码”?

从“投机倒把”到“改革先锋”,首次迭代打造内贸经济“初级版”

40多年前,在汉正街摆小摊养活家人,还因“投机倒把”坐过牢;40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改革先锋”的表彰。78岁的郑举选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命运会有如此大的转折。

上世纪50年代,在汉正街土生土长的郑举选因双目失明,在家门口摆起地摊,卖过五角星、纪念章,也背着冰棒箱四处叫卖。凭借货真价实、守信经营,郑举选的小生意做得红火,还被同行戏称为“盲侠”。

处在长江、汉水两条黄金水道交汇处的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这里曾上演着“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

然而,有着“货到汉口活”之美誉的汉正街,也一度日渐“凋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延福回忆说,当时我国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各类物资供给有限,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需要经历从国家下计划--企业生产--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

那个年代,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投机倒把”罪。汉正街所有小商品交易被禁止,个体户也被取缔。

往日熙熙攘攘的汉正街骤然冷清。

“我要养孩子、养老婆,又找不到工作,生计所迫,只好继续偷偷做小生意。”郑举选说,为此,他进过学习班,还被关进看守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决定放开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刚从看守所出来不久的郑举选,赶紧向工商部门提交了申请,成为首批103户申办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户。

“我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再也不用偷偷摸摸、提心吊胆。”郑举选说,那时候,生意真是红火,针线、纽扣、打火石都是成堆卖。

最高峰时,汉正街形成60多个专业市场、30多万种商品的小商品综合市场,每天前来打货采购的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上世纪80年代,郑举选就成为武汉市的首批万元户、百万富翁。

改革开放后,“买全国、卖全国”的汉正街迅速恢复市场繁荣,成为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代表,成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先行者、试验区。

从“脏乱作坊”到“时尚名街”,二次迭代催生批发市场“升级版”

汉正街龙腾大道上的服装商户李涛,上世纪90年代从摆地摊开始,一步步开创男装品牌“合伙人”。这家面积不足80平方米的小商铺,现在年销售男装上百万件。

“10多年来,汉正街要整体搬迁的消息不断。”李涛说,他和很多服装商户尝试搬出汉正街,最终又搬回来。

迁出又搬回,这是汉正街不少服装商户的共同经历。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汉正街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弊端日益凸显:依赖现金、现货、现场的“三现”交易,市场瓶颈难以突破;传统“买全国、卖全国”,批发走量模式逐步式微;占道经营、前店后厂等“脏乱作坊”格局,频繁发生的火灾。

搬迁还是转型?汉正街面临艰难抉择。

搬迁属常态,转型难破题。汉正街管委会原副主任熊国汉说,处于城市核心区的综合批发市场,商铺、仓储、加工、住宅高密度混杂,超出城市容纳极限,加上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问题限制,往往被迫整体搬迁,鲜有就地成功转型案例。

在汉正街经营20多年的张立志说,服装行业相对利润率高,但需要产业集中,人气集聚。离开汉正街,就远离了汉口商脉。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说,武汉文化底蕴丰厚,工业产业链完备,棉纺、服装加工产业基础坚实,服装设计院校云集,专业人才储备雄厚,“进入互联网时代,汉正街还是金字招牌”。

经过“综合整治、拆迁征收、产业升级”,加上全面“禁货”,汉正街43个消防问题突出的市场被关闭。数千家加工厂、上万家商户转移搬迁到武汉黄陂、孝感汉川、潜江等地。

留下来的服装商户,生产车间、仓库物流外迁,门前狭窄马路被改造扩宽,原本“脏乱差”的作坊变身成为外观新颖的时尚商店、商铺,仅保留展示、交易功能。

由此,汉正街完成从小商品批发市场,到服装“时尚名街”的蝶变。

眼下,依托武汉周边60公里内3000多家服装企业,80万名产业工人的配套,汉正街服装年交易额近千亿元,形成与广派、杭派服装“三分天下”格局。

从追求规模,一味走量;再到找准定位、顺利转型,汉正街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缩影。

从“抄版贴牌”到“汉派设计”,三次迭代培育潮品供给“现代版”

走进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3000多家服装商户聚集,前来逛街、“打货”的顾客,人流如梭。位于六楼的设计中心,数十名设计师、样衣工一派忙碌,版式设计、样衣加工、新款上架……

一公里之外,在建的武汉国际时尚中心,主体结构雏形初具。投资百亿元、今年9月即将投入运营的时尚中心,将有3000多个品牌进驻,汇聚国内外设计团队、服装加工企业资源,打造服装产业共享平台。

针对“抄版贴牌”为主、原创设计不足、假货泛滥不止等短板,汉正街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合作,“订单式”培养设计人才。目前已有300家服装设计师工作室进驻,汉正街成为展示“汉派”设计的重要窗口。

过去习惯“赌”潮流,商户看中几个款式,就上万件进货,稍有差池全变库存,损失惨重。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投入运营后,借助原创设计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加工保障、全程线上物流配送等方式,帮助服装商户实现“小单快反”式经营。

“今后,商户可以先小批量下单,结合市场反馈,在3至7天内完成批量生产、物流配送全流程,快速反应,减少库存,提高利润。”负责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运营的复星集团云尚产业总裁田左云如是说。

随着网络技术和快递业的发展,各种汉派服装、日常潮品……通过线上、线下流入全国各地。

现在,琳琅满目的服装款式不断更新,搭配潮流“网红”直播在线推荐,潮品发布会和城市T台秀不时举办,散发着汉正街的青春、时尚。

武汉市硚口区委书记景新华说,中国经济从短缺、到富足、再到个性化的跨越历程中,凭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善抓机遇的商业精神,汉正街一次次迭代破题,浴火重生。

汉正街人流不息,奋斗者追梦不倦。(记者唐卫彬、刘紫凌、廖君、李劲峰)

编辑:秦云

关键词:汉正街 起死回生 天下第一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