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毕节:战贫困结硕果 试验区成“典型”

2019年11月04日 17:15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朝政

“去年摘掉了贫困帽,今年日子越来越好。”近日,站在新修的两层小洋楼前,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办事处和平社区的杨选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街道办运用“四看法”对社区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时,杨选桃一家被识别了出来。当时家里房屋破旧,有土地但是缺乏发展思路,有劳动力但是找不到干的方法。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上高中、一个读初中。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争取3.5万元危改项目改善其居住条件;引导他家种早熟马铃薯,采收完马铃薯再种蔬菜;争取1万元补助资金,帮助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养殖;对三个孩子进行教育扶持。

杨选桃给记者算起去年的收入账:两头母牛产仔,卖了11600元;马铃薯、蔬菜收入1万余元;做零工收入2万余元。一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一家人摘掉了贫困帽。“今年和去年收入应该差不多。”杨选桃说,现在交通条件这么好,种出东西不愁卖不出去。只要人不懒,脱贫致富没问题。

过去31年,毕节试验区有630.9万人像杨选桃一家一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撕掉了贫困标签,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贫困地区一个脱贫攻坚生动典型”。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翻开了毕节改革发展新篇章。31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在“开发中扶贫”,在“扶贫中开发”,着力推进开发开放,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区域扶贫。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形成了立体交通格局。成贵快铁年底建成通车,毕节将从过去闭塞的乌蒙山区变成大进大出的三省通衢。同时,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试验区积极打开“山门”,扩大开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恢复和保护脆弱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31年来,毕节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52.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4.19%。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种植经果林581.59万亩;累计发展林下经济300万亩,年产值50亿元,覆盖农户20.3万户;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101亿元。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在推进煤电、“两烟”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毕节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培育了“威宁马铃薯”“织金竹荪”“大方天麻”等“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系列公共品牌,农特产品获地标认证30个、无公害认证272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认证36个。去年以来,毕节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调减传统低效玉米385万亩,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食用菌、辣椒、刺梨、皂角等12个主导产业,覆盖农户200万人以上。大力推动文旅农商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康养服务产业发展成为振兴区域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重要支柱产业。

31年来,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四看法”,总结出了“十子机制”“一市五金多套餐”“三重医疗保障体系”等一批务实管用的扶贫模式。开展了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按照“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的思路,开展区域经济管理体制“跨县组合、封闭运行”的“百里杜鹃试验”,闯出了旅游连片扶贫之路。

31年弱鸟先飞,31年水滴石穿,在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历史性跨越,2个县按国定标准脱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中已有1389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30.9万,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5.45%。

关键词:战贫困结硕果 试验区成“典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