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俞晓冬:大别山里的“古筝妈妈”

2019年12月09日 14:29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过去5年,俞晓冬的人生战场从金陵城转移到金寨县,从紫金山脚转移到大别山中。曾为南京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的她,放弃收入可观的工作和优越的都市生活,把琴声带进小山村,把音乐的力量注入山娃娃心里,点亮了他们展望未来的眼睛。

军人世家出身,恢复高考当年,成为南京艺术学院古筝专业在江苏省录取的唯一考生,毕业后进入部队,并逐步成长为中高级干部,俞晓冬的人生轨迹,曾经平坦得让很多人羡慕。

转折出现在2010年。单位例行体检时,她被查出肺癌晚期。噩耗传来,军人出身的俞晓冬并没有被击倒,反而不断开导自己,并重新考虑人生,“我应该去做点有意义的事”。

2014年,她背着古筝,一头扎进了大别山区。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小南京学校,当地的孩子们对这个奶奶辈的“不速之客”很是好奇。一曲古筝的声音传出,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了样。俞晓冬从孩子们的眼神里,分明看出了激动、羡慕与渴望。那一刻,她知道自己走不了了。

“您能留下来教我们的孩子弹琴吗?”一位老师几乎是带着恳求的语气。“好啊。”俞晓冬不假思索,一口答应下来。家人强烈反对,她便强硬地撂下一句话,“不管你们同不同意,反正我已经决定了。”

正式启程去金寨,行李箱摔在车站地上散开,她蹲下来的一瞬间,做过手术的刀口像撕裂一样的疼痛,这个倔强的女人再也没忍住,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路是我自己选择的,不管再难都要走下去。”她做军人的那股韧劲儿又来了。

为了不给孩子家庭添负担,俞晓冬自筹资金20多万元,购置了30多架古筝,在小南京学校挂牌成立“山娃娃古筝班”,孩子们太过热情,她只能从报名的众多人中遴选出30多名,作为第一期学员,家住得最远的孩子每次要跑15公里的山路来上课。

师生们相互坚持,一眨眼就是5年。5年里,她几十次往返于南京和金寨,每次都要换乘好几种交通工具,小小的金寨火车站没有电梯,她拎着50斤重的行李箱在楼梯上一步一停。

5年里,她拖着病体,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向了古筝教学。由于身体虚弱,哪怕小小的感冒都容易引起并发症,在气候阴湿的山里,感冒是家常便饭。医生知道后直言:“你这是在玩命!”

寒暑假,俞晓冬每天要上近8个小时的课,扯着嗓子喊一天,常常累得咳出血。让她欣慰的是,眼前的这些山娃娃通过刻苦努力,不仅在小学毕业前全部通过全国器乐水平十级考试,还多次参加国内公益演出,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5年里,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从“俞老师”变成了“俞妈妈”。2015年的一天,俞晓冬刚走进教室,班长一声“起立”,全体学生一齐站起大喊“俞妈妈生日快乐”,让她意外又惊喜。后来她调音时,发现每个孩子的琴背后都刻着自己的生日日期。每次要回南京调整时,孩子们纷纷请求她“不要走”。“不回去那我住哪?”俞晓冬哭笑不得。班里刷刷地举起了一片小手。

俞晓冬带给孩子们的,不光是琴声,还有爱与希望。村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父母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在学校里经常惹祸,是有名的“问题”学生,曾一度被学校勒令退学,而俞晓冬坚持把他们留了下来,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关怀和鼓励。如今,这对双胞胎兄弟变得很懂事,不但认真学琴,还主动承担班里的脏活累活,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相比于教会他们弹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给幼小的心灵注入爱和正能量,帮助他们更善良地看待这个世界。”

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前有十万红军在此浴血奋战,十万居民为治理淮河大义搬迁,现有十万青年外出务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在俞晓冬看来,这里是她发挥军人本色,践行军人精神的最佳选择。“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继承父辈传统,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见习记者 董翔)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俞晓冬 大别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