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悬”在山腰 “嵌”在山坳 “富”在尖扎模式

2019年12月24日 17:16 |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通讯员 尖组轩

舒缓的黄河东入尖扎县,绵延96公里,滋养着河谷肥沃的土地。

由黄河谷地往西,在48公里县域范围内,从1960米到4600余米,海拔的急剧攀升,让河谷肥美的土地变为了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而当你把目光投向那里时,会发现一处处星星点点的村落“悬”在山腰,“嵌”在山坳,仿佛被大自然刻意撕碎一般的情景呈现在眼前。

这特殊的地理特征,决定着尖扎县将在漫漫的脱贫攻坚征途上艰难前行。

尖扎县位于我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国定深度贫困县。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全县6个深度贫困乡镇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34个,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558户9642人,贫困发生率为22.44%。对此,在过去3年里,尖扎县瞄准短板,立足县域特殊地理条件,着眼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依托基层党组织思想引导、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的堡垒作用,推出党建+精准扶贫,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在攻克贫困的道路上走出了不平凡的尖扎模式。

补短板,挪穷窝

地质灾害频发,地基沉陷,房屋墙体裂缝,甚至倾斜“摇摇欲坠”;守着黄河吃不上水,土地干旱,生产效率低下。这曾经是尖扎县诸多山村的真实写照。

如何应对这一困境,让老百姓住上“安心房”,吃上干净水?同行的尖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蒋军说道,“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不失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12月18日下午,走进与德吉村隔河相望的当顺乡东果新村,45幢砖木结构的藏式院落整齐排列在缓坡上,宽阔的硬化路已通往家家户户院门口。新村南侧新开垦的农田四周已栽植了果树。如果不是那房屋和道路掩藏不住“新意”,在这儿应有尽有的村落里,人们并不容易看出它是个新村。推开一扇院门,端智才让正专心致志地装修着新房子,“从山上搬到山下新房,装修一番,住得就更舒服了。”他说,自己虽然并不是木匠,但装修新家还是不在话下。

“以前住在山顶时,去县城办事儿,一个来回基本上要一天时间。那时吃水都得抠抠索索,经常要赶着骡马去驮水,驮一次得个把小时,吃水是个老大难问题。哪像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从山上到山下,从“危房”到新房,从驮水吃到喝上自来水,端智才让在生存环境变迁中深感生活的美好。

对于尖扎县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农业经济向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延伸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浅脑山区脆弱的生态、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顺民心、促发展、利长远的重大举措。三年来,尖扎县整合国家扶贫资金、行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2.72亿元,先后实施了昂拉乡德吉村、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尖扎滩乡达拉卡、当顺乡东果村、措周乡石乃亥村莫合加、康杨镇寺门村和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让929户35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6户2912人)挪出了“穷窝窝”,驻进了“幸福院”。

扬优势,剜穷根

富无天生,穷不生根。传统耕种入不敷出,仅仅为了生存出远门做苦工,农田频频被撂荒……在尖扎县,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文化程度相对低,对市场把握不准,迫使农民在面对转产或结构调整时,常常处于产业选择“漫无目标”的尴尬境地。

秉地理之赋,扬自身优势。三年来,尖扎县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水产养殖、牛羊育肥、设施农业、苗木种植、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为老百姓致富找出了一条条新路子。2017年,尖扎县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抓住全省国土绿化工作提质加速时机,加足植树造林“马力”,完成了2846.6公顷土地增绿,让诸多苗木培育基地成为了“新宠”。为此,该县提出“贫困村集体创办苗木合作社”的思路,引导11个贫困村建立了育苗专业合作社。至今,这个县已有11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大面积培育优质苗木,通过育苗和管护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达160余万元。

在位于康杨镇尕玛堂村的尖扎冷智切宗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十余公顷的育苗基地里,一棵棵枝叶繁茂的油松树苗高高昂着头,整齐排着队,为萧瑟的冬日平添了几许生命的色彩。2017年,在政府引导下,尕玛堂村32户118名贫困村民将产业到户资金作为股份入股苗木基地,如今看着苗木茁壮成长,他们期待着来年开春又一轮的植树造林季。按照约定,到时他们每一位“股东”,都将拿到12%的红利。

“土地荒着,是一种资源浪费。”康杨镇镇长马海胜说,针对老百姓产业选择难的问题,康杨镇动员各村支部书记领办苗木合作社,流转了86.6公顷土地,在尕玛堂、西麻拉等三村创办了3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土地撂荒、国土绿化外地运苗的问题,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板。

“光今年,合作社的用工就达到了近千人次,人工工资已经结算了近70万元,这让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还能照顾家庭。”在尕玛堂村支部书记周拉太看来,良好的村集体经济无疑将成为剜穷根的“利刃。”

固根基,兴三产

12月17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德吉村传来阵阵喧闹声,2019年旅游扶贫产业收益分红大会在这里举行。85万元红利分到了251户村民手中,贫困户们在一片喜庆气氛中,个个喜笑颜开地接过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红利钱。据了解,德吉村此次分红资金主要来自2018年、2019年度旅游经营门票收入、2019年度中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补助德吉村资金和德吉景区扶贫产业项目租赁收入。

扶贫,不仅要将贫困户“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易地扶贫搬迁点不能沦为“空壳村”,搬得出就要稳得住,能致富。为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尖扎县依托沿黄河区位优势,聚焦发展第三产业,倾力打造德吉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景区;举办一批“五彩神箭杯”自由搏击赛等大型活动,使景区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旅游综合服务业也随之渐渐完善了起来。一大批颇具特色的集观光、游乐、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得全县乡村旅游魅力大增,游客如织。

德吉村是从浅脑山区搬迁至黄河岸边的新村,全村有251户农牧民人家。尖扎县自2016年将德吉村搬迁至新村以来,便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后续产业发展上,依托德吉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其成为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尖扎县AAA级景区。拓宽了搬迁户的增收渠道,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就业难和增收难的问题,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上了“旅游饭”,叩开了致富之门。2019年,德吉村引进了一家旅游开发经营公司,建立了“景区+公司+贫困户”模式,由旅游开发经营公司进行开发建设,每年按协定给予群众分红,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使群众有了收入保障。

“通过易地搬迁,政府让我们从偏远的山区搬到了依山傍水的德吉新村,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意着盛装前来参加分红大会的万玛吉攥着刚分到的4350元红利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关键词:“悬”在山腰 “嵌”在山坳 “富”在尖扎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