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社会力量参与救援需进一步扶持

2021年08月10日 09:31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家公益慈善组织和救援队,纷纷奔赴河南洪涝灾区,从抗洪抢险、捐赠物资、转运人员到支援灾后重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风雨过后,众多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以及专家学者,开始思考,面对灾难来临——

社会力量参与救援需进一步扶持

受灾村民们清理淤泥,准备重建家园。

受灾村民们清理淤泥,准备重建家园。


给予公益救援队伍更多扶持

争分夺秒紧张救援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公益救援队伍,有些已悄然撤离,有些仍在灾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民间救援力量迅速响应,携带专业设备赶赴受灾现场,为救援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与此同时,“平民英雄”光环的后面,民间救援机构也面临种种现实问题:统一标准缺失、运作成本不足、专业素质不一……“救援又是一项极为复杂、专业的工作。此次救援其实也暴露出了不少这个领域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救援队长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此次河南救援,能让更多的目光聚焦民间公益救援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

事实上,在此次河南救援行动中,已经有诸多基金会意识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

“不仅要支持救援队,更要与之并肩战斗。”谈及此次河南救灾中的公益救援队伍,天津凯尔翎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欣脱口而出。

此次洪涝灾害中,在得知一些民间救援队决定奔赴灾区救援后,天津凯尔翎公益基金会第一时间表示要提供资金支持。“注意安全,有什么需要跟我们联系,我们肯定会在后方做好支持工作。”王欣说。

在了解到救援队往往面临装备不足或装备大量受损的问题后,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当即决定,把资助方向定在资助救援队和支持灾后重建上。

该基金会秘书长申屠媛艳告诉记者,对救援队的支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应急救灾期间对冲锋艇、马达等水上救援设备的采买支持,二是对救援队人员的补贴支持,三是持续提升救援队的急救能力及救援网络的建设。

此外,早在7月23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腾讯基金会发起“援豫救援队保障项目”,向驰援河南灾区的社会应急救援队提供经费支持,支援“挺身而出的凡人”。凡是近期在河南受灾区域参与应急救援、抢险救灾、防疫消杀等工作的救援队均可申请保障资金,每支救援队可以申请一次经费资助,最高标准10万元。资金可用于购买人员保险、设备采买、交通差旅、餐食补贴等。

把资助目光投向救援队的基金会还有很多,申屠媛艳就此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在项目执行中,我们发现,陆续有不少基金会都有预算给到救援队资助。有没有可能互通有无、做一个联合?”

在申屠媛艳看来,有一个中坚力量或平台来统筹,不管是设备购买,还是人员补贴,给到救援队的资助有望更加公平规范。这也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灾害救援需要有效协同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救援工作的现场,不少救援队经常要面对信息传递和协作的困难。

“可能同样一份需求信息,好多人得知后去送东西,结果这个地方东西过剩了,其他地方可能还没有;还有一些地方大家都在打电话对接,但是都送不过去,导致这个地方最后还是缺少物资。”前述救援队长告诉记者。

事实上,此次河南救援,情况已经改善了许多。

救灾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了100多个微信群或企业微信群开展行动,参与信息搜集、信息核实、医疗咨询、气象监测、制图和简讯制作,参与紧急信息求助平台、需求信息平台的志愿者近6000人。其中的紧急信息求助平台,共核实求助信息3万余条。

信息能够及时发布并得到反馈,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公益慈善力量参与整体救援仍然是不够的。

恩派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李雪春感慨:“社会资源大量集中在紧急响应阶段,而备灾、减防灾、灾后恢复与重建阶段的资源投入,虽然更具成本效益,却常年难以获得资源。即便是处于同一场灾害中,受到舆论关注更高的受灾地区与人群获取社会资源富集程度,也远远超出受关注度低的地区与人群。”

“基金会需要意识到,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发挥一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以保证参与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表示,在灾害应对现场,不同的基金会可以做不同的事,有的支持救援队开展救援,有的支持开展心理援助等各类服务。

“需求是多样的,需要各方根据组织自身的初心、特长、资源特征等综合确定主攻方向。这也需要各个组织之间建立一定的行业规则,减少现场磨合的成本,以提升生命救援的效率。”在张强看来,在救灾工作中,供救援队使用的救灾资源的储备调动需要基金会的支撑,但很多时候基金会的资源调动和救援行动落地之间存在时差。

“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基金会也需要了解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基本能力、基本原则,与救援队在组织方式、工作模式、资源分类、资源效能等方面建立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有效的合作才能产生。如果不了解这些,基金会很难把资源与救援队的需求有效结合。”

张强认为,当前行业内的各类基金会网络、救援队网络和支撑性平台应该被打通,“把信息尽可能整合,各基金会和救援队伍之间才能更为有序、有效地分担任务并进行协同。”

防灾减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此次河南洪灾,又一次把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推向前台。

“每一次灾害事件,考验的就是我们平时准备得怎么样。”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坦言:“临时想办法肯定不如提前有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在民政部担任8年救灾救济司司长,推动建立了自然灾害的四级应急响应体系。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认为中国都需要民间救援力量,来和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对接、形成合作。”王振耀表示,极端性气候频发,尤其要重视减灾活动的开展,特别需要把减灾活动落实到社区,社区里更需要民间力量的投入。

针对防灾减灾,王振耀提出应该有意识地开发一些开放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民间救援队可以和有关政府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形成一套配合机制,“救援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过来一起训练。”

“北方地区近些年没有经历过大型灾害,一些县尤其乡镇对于灾害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在准备上也不充分,我们希望此次灾害给当地防灾减灾机制带来一些改变,提升他们减防灾的能力。”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与项目管理部负责人朱一存告诉记者,后续他们将把基金会在防灾减灾领域积累的经验和一些成熟的项目引进到各地,把防灾减灾作为后续重点工作内容,“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设计和规划,加上之前有成熟的项目模式,推动起来应该会很快。”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救援 信息 公益 灾害 力量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