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要闻

​端牢“中国饭碗”之农人篇④ | 要让种地能够真正带来尊严和幸福

2022年05月10日 15:16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种地这件事儿,可以“很科技”

(记者 王慧峰)

疫情挡不住春种秋收的生生不息。

几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字排开,白色的水雾均匀喷洒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旁边的农田里还有几台拖拉机来回穿梭。不远处,几台农机驶过,黄色的土壤被翻上来……在山东省潍坊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农田,又见春风拂绿野,一派农忙意。

在青阜农业综合体大数据智能控制中心,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和田间管理情况通过监控系统一览无余,各种田间管理设备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实现有效的田间劳作。负责人孙德东告诉记者,目前核心区的一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将来坐在办公室里种大田不再是梦想。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位于柳疃镇北部的青阜村等地,农田的土质盐碱化程度高,种植粮食作物难度大,遇到年景不好经常颗粒无收。“很多老农民对于种地这件事感到很绝望。”对于曾经种地难的艰难岁月,孙德东依然历历在目,当时老一辈人流传着“十年九不收”的说法。

“我不为别的,就是不服气。”说起当年回归农业的初衷,曾经当过兵、干过供销、承包过晒盐场、做过化工行业的孙德东这样说。他回乡创业,以粮食生产为核心,通过“社区党委+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规模推进土地改良、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通过深翻压碱、提取地下卤水等方式改良盐碱地,几年时间使昔日基本颗粒无收的“盐碱滩”变成了如今盈车嘉穗的“吨粮田”。

2016年起,得益于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创建,周边几千户人家“靠天吃饭”局面被彻底打破。近年来,青阜农业综合体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经营。青阜农业综合体打下40眼井,铺设54.4公里主管道,建成32个水库湾塘,目前,整村土地流转村庄达到17个,托管土地辐射龙池、卜庄等周边多个乡镇,全部流转托管土地面积达到10.2万亩。青阜农业综合体因地制宜,实现了玉米、小麦、棉花、花生、小米、大豆、苜蓿、高粱等作物的多元化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种植、经营和管理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在刘均刚看来,青阜农业综合体最可贵之处在于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着力实现共同富裕。由青阜村党支部领导,丰瑞公司发起、青阜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入股参与的土地股份制企业——昌邑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每年利润的60%进行股权分红,2020年青阜村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青阜的老百姓既可当股东,又可到青阜农业务工,还可到附近的工业园区就业,可获得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经营务工等多重收益。

“种地是个实在活。账谁都会算,别和百姓玩心眼,农业不是商业,要让利于农民,才能得民心。”孙德东说,土地大规模流转后,原先依附于土地的农民解放出来,有的进城打工,有的当地就业,村民不但有土地流转租金这块稳稳的收益,还可享受一份合作社股权分红,原先手里的那份薄田如今成了“香饽饽”。

“现在种地和我小时候可完全不一样。”孙德东完全见识了什么叫“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这些年青阜农业综合体投资几千万元建设了为农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大数据智控中心,将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检测、光照指数等数据统一收集、汇总、研判,用大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技术调控。

田间的信息,人不用到现场也可以实时获得;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无人驾驶智能联合收割机每天可收割70多亩稻谷;借助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作业量提升10倍,农民“足不出户”也可照料田地……

明天的农人是什么模样?

“掌握新技能、带货直播营销,用新理念、新模式为农业注入新动力……”孙德东这样畅想。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