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叶辛:只有到了农村,你才会了解农民

2015年10月19日 09:21 | 作者:叶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叶辛

叶辛

 

 

  编者按:

  以下两篇文章是作者在由人民网、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举办的“名家共话文艺走进新时代”活动上的发言,本刊记者就精彩发言记录整理,题目为编者加。

 

  我是属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当时我所感受到的知识青年的生活和10年以后感受到的知识青年的生活不是一回事儿;而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和我10年以后再理解的中国农村也不是一回事。上山下乡时,我知道了中国的农民是怎样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是怎样地在为解决自己的温饱,守着土地过着日子,他们在想些什么,追求些什么,向往着什么,又苦恼着什么。同时,因为10年过去了,我也知道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他们的命运有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我想一个作家,可能只有在这样深入生活的形态之下,他再提起笔来写作,才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实际上,上山下乡一两年或者两三年的知青们,也有一些及时地写出关于他们生活的话剧、电影和小说的。但是,很多作品,没几年,就都不见了,为什么?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在农村所过的日子的真谛,也没有真实地反映中国农村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只能说你没有真正理解当时的人民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当时的人民追求的怎样的生活。只有回过头去感觉到了,你才能写好这部作品。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之所以会重视“人民”这个概念,跟他写的诗有关。他写了诗,要拿给他的奶妈读一读,为什么要给奶妈读?他所身处的是上流社会,他的奶妈是普通人,他知道,我写的诗不仅仅是给沙皇、给那些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的贵族看的,我是要给更多的普通的劳动者看的。且不要说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是沙皇时代,我们今天生活的是社会主义时代,更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到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生活当中去。知道我们的年轻一代,我们中国人在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下乡以前,我们了解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高压电线杆连接到了遥远的地平线上,是鸟语花香,是小桥流水等等,都是带着诗情画意的。但是,我真正到了东北农村、到了海南岛、到了西双版纳、到了我插队的贵州山乡,我开始知道了农民真正的生活。像我插队那个地方的很多农民,那个时候温饱还没有得到解决。我初去的时候是一个上海小青年,总觉得插队的那个地方落后、偏远、闭塞,农民根本不知道大轮船是什么样子,跟他们讲讲飞机,他们都把眼睛瞪得老大,那时候我就是很自以为是。但是每天跟农民在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我的感情和眼光也逐渐地起了变化。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以后,我开始跟着农民一起发愁。天干的时候,我会愁,这个天这么干,影响庄稼的收成,收少了,我们吃什么?天涝的时候,我也发愁,庄稼都淹死了,怎么办?当我用农民的目光倒过来再看都市的时候,都市也变得不一样。1973年的秋天,庄稼收下来,我和我妹妹两个人加在一起分到149斤谷子,我妹妹比我小3岁,两个小青年吃149斤谷子,149斤谷子只能打成100斤米,100斤米能吃几个月?一天吃一斤才能吃3个月,别说我们一天吃2斤,我又为此发愁。

 

  发过愁以后,穷困过以后,你才会真正了解到农民世世代代的生活情况,他们一直在劳动,他们就只收这点粮食,他们的日子当然过得很艰苦。严酷的现实让我知道了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包括到了今天,我们上海浦东开始有了一个自贸区,你如果不去看看,你根本不知道这里的人们在做些什么,自贸区在原有的浦东开放30年的基础上是怎么往前走的。所以作家要想写好作品,实际上就是两个字:生活。深入生活,走进人民,你走到人民当中去,你就会有所收获!

 

  (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辛 农村 农民 知识青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