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孙荫环: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

2014年02月10日 13:45 | 作者:李志晖 丁树华 阎月君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产城结合防止“空城”、“睡城”

  城镇化容易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人来了,城市没准备好;二是城市准备好了,人不愿意来。在各地有关新城区的文件规划中,一般都提到了较高的建设标准,但由于产业支撑不足,出现了不少“空城”和“睡城”。

  孙荫环说,主导产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求专不求全、求量更重质,找准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更要做好现代、高端、知识型产业的规划。

  他说,从开发运营大连软件园和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在城镇化主导产业构建时,一定要注重发展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就业人员素质高、低碳环保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在这点上,大连软件园成效显著。目前,软件园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软件精英近8万人,每增加1位软件工程师,又能带动5至8个餐饮、航空、物流等相关行业人员就业。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使园区成为一个高智社区,软件业所产生释放的能量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则更进一步,以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研发中心、著名设计公司、重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的研发机构、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集群。

  目前,已有包括简柏特、固特异等5家世界500强在内的近70家企业入驻科技城。2014年,亿达集团将进一步加快新城核心区投资建设招商的步伐,计划投资100亿元,新开工100万平方米,引进入园企业50家、世界500强5家,力争早日将生态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工业设计、民用设计、金融服务、国际教育等为业态的知识产业区,以高知识、高人均产出、人脑加电脑在楼宇中创造高附加值的创新区,集工作、生活、教育、商业、健康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低碳、无污染的现代新兴知识产业聚集区,为大连再增添一个千亿以上产值的“现代科技新兴服务产业聚集区”。

  有学者指出,城镇化推进中,社区规划至关重要,其商业服务、科教文卫等建设水平,决定一个城镇的建设质量乃至成败。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遵循的正是这一思路。新城开发不是环套环、摊大饼式模式,而是采用细胞核式,即以3平方公里为一个组团,在这个组团中有产业、住宅、商业配套、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全部城市元素,每个人的活动半径最多步行15分钟。每个组团居民约3万人,其中至少一半人既在这里生活又在这里工作。

  亿达集团将在新城生态城核心起步区建设十几个这样的组团,这些组团日渐成熟之后,将组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城。

  ■■以人为本绝不亏待原住民

  从软件园和生态科技创新城,其建设始终贯穿一个理念——城市开发最不能亏待的就是原住民。

  在孙荫环看来,城镇化首先要涉及土地转化,如果得不到土地原住民的支持,就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城镇化也会遇阻。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企业“没有给政府带来任何麻烦”。

  记者在生态科技创新城内参观了一片为原住民建设的回迁小区,经小区保安准入后,一片苍翠映入眼帘,五六层的欧式板楼掩映其中,错落有致。这个小区由大东沟村民自己选址,物业自治。小区在村委会办公楼前,视野开阔,风鸣谷应,是整个新城最好的位置。

  大东沟村是大连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共606户,1440人,曾是全区经济水平排名最后的村,住房老旧,交通闭塞。

  祖辈生活在这里的60岁村民于学涛,当时不明白新城能给这里带来什么好处,只看到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施工队伍除掉杂草,开垦出一块块土地。2007年9月,他与其他村民一道,收到一份土地补偿协议。根据这份令人欣喜且后来完全兑现的协议,农民不仅不离本土,还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城市商品房。核算下来,每户人家可获得2.5套新住房。

  2008年4月,大东沟村安居回迁工程破土动工。两年后,全村606户居民全部搬迁入住1200余套新居,人均居住面积增长60%以上。

  为保障村民长期收益,亿达集团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商业、1.2万平方米的可租赁公寓作为村集体所属物业,村民以股份制方式长期获利。此外,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道路、围墙、土石方以及绿化等工程建设优先雇佣本地村民,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这套安置原住民的“大东沟村模式”,在其它区块的开发建设中也得以采用。例如,今年底,隶属于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的金龙寺沟村,600多户村民将回迁新居。新居工程中,除了11.9万平方米住宅面积,还有商业面积约2.78万平方米,可出租公寓面积2万平方米。

  建好住房只是第一步。“原住民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如果简单地给钱给房让人走人,感情也就没了。”亿达集团旗下具体负责新城建设的大连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问宏宇说,“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时,农民失了地,上了楼,得了一点补偿,就买辆摩托车载客挣钱,等城区开发完了,他们又失业了,子女也上不起学。”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所建设的,不单单是个产业园区,而是一个新城市,应该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继而变成有权利意识的公民。”问宏宇认为,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农民土地要转化为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园区资产,就必须让农民也变成资产拥有者,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

  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接受培训。如果农民的孩子仍然接受农村教育体系,即使农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50年后农民还是农民”。为此,亿达紧密配合政府规划,在新城配套建设了国际一流的中小学校。去年9月,小学投入使用,首批300多名孩子已经入学,他们中既有原住民的子弟,也有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子女。今年下半年,中学也将开学。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商业模式未免成本太高,但问宏宇说,首先要让社会好,企业才能发展。“不能用做小项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座城市的运营。”

  ■■严格生态准入

  力戒“装进篮子都是菜”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态宜居。孙荫环说:“城市的未来,会因为拥有山林而变得优雅,如果都是钢筋混凝土,城市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大连软件园,有一棵梧桐树格外触目。它的存在曾给园区规划者出了一道难题:这棵树生长的位置与园区道路规划严重冲突。大树无言,规划人员绕树而行,沉吟良久,最终牺牲园区规划的整齐划一,让它自由生长。这是软件园对原有生态和自然遗产的一份尊重。

  迄今,软件园已在国内外业界获得众多荣誉,但其尤其看重的,是一个似乎与软件无关的称号——联合国“国际花园社区”金奖。2009年,以产业园区入围比赛的大连软件园,凭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作、教育、生活于一体的环保社区,一举摘得桂冠,成为世界上首家获此殊荣的产业园区。

  据统计,比照同面积的工业园区,软件园在15年间共节省22亿度电,可供120万人的中等城市工作和生活一年,并减少2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生态科技创新城,“生态”二字更是灵魂。“保护原生态,再造新生态”不仅是新城的发展原则,而且是最大的竞争力。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视察时指出,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不能装进篮子都是“菜”。对此,从新城开发决策者到建设者深有同感并形成了共识:新城要有两个产业门槛:一是生态门槛,未来所要引进的产业和企业,都应符合生态标准、环保低碳;二是高科技创新性门槛,企业应该具备高科技特点和创新型特色,符合新城总体产业发展方向。

  在招商选资时,入驻企业的每一栋楼宇单位GDP能耗水耗等,都经过准确测算,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哪怕能创造再大的经济效益,也一概拒之门外。

  大连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志强说:“实际操作中,我们已经婉拒了某些大型能源企业的入驻意向,有的科研院所也被忍痛割爱,因为他们的整体项目中包含生产制造业成分,过不去生态门槛。”

  严格的准入制度,会否减缓新城的产业聚集速度?孙荫环并不担心。他说,随着城市分工更加明确,这里将成为东北最高端的产业聚集区,必然会把最高端的人才、最高端的产业吸引进来。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咨询与研发中心主任张伯伦带领他的团队,曾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制定了一部“牧城驿指数”,为开发者和入驻者确立了“生态法则”,使这里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做到低碳、节能,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050年的一天,我大概快90岁了。”张伯伦畅想未来,“作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的一名居民,我会清晨起来,步行5分钟,到周边的绿色社区与朋友们交流,沿路可见医疗和商业设施,然后走进旁边的森林,去看一看我栽种的一棵树,树旁有松鼠跳跃,晚上看一场音乐会,或者走上坡地享受月光,就像走进了七个小矮人的童话世界。”如今,在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这份畅想已经有了清晰的现实雏形。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新城 产业 生态 大连 城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