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耀杰:“黄金时代”的误读与回归

2014年10月24日 15:01 | 作者:张耀杰 | 来源:中国经营报
分享到: 

  “黄金时代”的求学与求爱

  辛亥革命及南北共和所缔造的中华民国,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多元开放、思想自由的黄金时代;同时更是中国女性教育史上前无古人的“黄金时代”。

  在这样一种多元开放、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之中,将近40年的民国时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既要求学又要求爱的知识女性,从而成就了一系列民国红粉的传奇佳话。求学与求爱,也因此成为少男少女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价值的恒定母题。在求学加求爱的人生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陷入生死绝境的萧红,无疑是最令人揪心也最惹人争议的一个传奇人物。

  在萧红之前,与她求学加求爱的人生经历大致相同的,是民国史上成名最早的女性白话文学作者庐隐。庐隐于1919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第一届本科班,从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届国立大学的女大学生。可惜的是,接连两次失败的婚恋,直接导致她在贫病交加中难产而死。

  同样是求学与求爱,庐隐的同班同学冯沅君表现得更加实际也更加理性。从小被裹了小脚的冯沅君,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1924年2月,她在上海《创造》季刊发表自传体婚恋小说《隔绝》。《隔绝》以及此后的系列小说《旅行》《慈母》《隔绝之后》,以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男女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并且为这种自由恋爱注入了读书进取的硬性指标。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但是,经过时间的筛选和考验,能够留传后世的恰恰是张爱玲、萧红、冯沅君、林徽因、杨绛、鲁迅、曹禺、沈从文、巴金、老舍、钱钟书等人,表现其求学与求爱的个人幸福和个人价值的文学作品。像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茅盾的《子夜》之类苍白空洞并且堆积如山的说教文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随着现代工商契约社会及其市民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多元信息的开放普及,传统教科书给予莘莘学子的空洞苍白的单一说教,已经失去其支配作用。胡适当年所提倡的更加符合人类共性也更加体现时代精神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回归。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萧红 黄金时代 萧军 汤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