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

九三学社追忆师昌绪: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

2014年11月18日 09:57 | 作者:戴红 | 来源:九三学社
分享到: 

  原标题: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追忆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

  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来贡献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

1

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 师昌绪(资料图)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高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扑向母亲

2

师昌绪 资料图

  “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甲板上,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他的思绪飞回到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有近40口人的“诗书继世”大家庭里。他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师昌绪从小养成了许多好习惯和宽容的性格。1929年他在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最后四年级毕业时统考名列第一。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师昌绪同去县城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和高班的同学听说自己是师昌绪的弟弟时都另眼相看,原来哥哥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毕业后,师昌绪来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并在1946年考上出国资格,1948年赴美留学。

  师昌绪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从事真空冶金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1949年5月,师昌绪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当时的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是关于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这项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美国空军,从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在这期间,他欣然接受了北洋大学的邀请准备回国任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司法部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生之一。

  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美国当局将中国留学生的离境一律视为变相回国。师昌绪就利用和印度大使馆的旧交,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随文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为了扩大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控诉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

  当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了师昌绪。他说自己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奉养父母,还说自己还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师昌绪和记者的谈话真真假假,朋友们看见无不忍俊不禁,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他骨子里“敢于向艾森豪威尔挑战”的坚毅。

  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是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编辑:杨雅婷

01 02 03

关键词:九三学社 师昌绪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