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政协委员谈医改的“中国式办法”

2014年11月19日 10:17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何谓中国式办法?曾做过医师、医院副院长、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至今仍然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蔡威认为,就是一定要能够从实质上推进医改,要包含三大要素:

  ●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是中国历次医改的主要缺陷。

  ●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最主要也最根本的问题。

  ●保证患者就医的有序性——既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直接体现,也是重要保障。

  用编制稳定“网底”

  “姐,我成功跳槽到省里的一家民营医院啦,工资翻了3倍。”赵伟给记者的电话中难掩兴奋。

  他本来是山东一所乡镇医院的医生,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就回到了家乡的卫生院。因为没有编制,他一直心有不甘。

  还有无奈。很多基层医院科室分工不明确,不少科室连个副高职称也没有,做个普通手术要么建议患者转院,要么请“外援”。这种人才“拉不开栓”的状况,既影响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赵伟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对他学习和成长的空间都有限,便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机会。

  这种状况并非只发生在山东。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周辉也表示,他们医院医务人员工作量超过150%,各类人才缺口达200人。

  “其实,不管是招不来还是留不住,其根本原因都是基层医院的待遇不够‘优厚’。要破解基层医院人才荒的现状,应该增加基层医院的人员编制,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和大城市的医生一样享受退休养老的待遇。”蔡威认为,基层医院医生的收入应该和大城市大医院医生收入有可比性,还应有制度上的保障,否则那些有实力的基层医生十有八九一有机会就跳槽。

  基层医疗,就像我们全民医疗的一张网底,是必须要兜住的。“不管是从缓解医患矛盾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发达国家比较健全的层级诊疗经验来看,基层医疗都是需要保障的。而基层医生,正是这个保障的执行主体。”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能够在基层扎根且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医生。在这个前提下,三年制助理医生的培养还很有必要。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建议医学院校增加定向委培的力度,特别是增加基层医疗单位所在地的生源培养,通过政策优势让他们毕业后仍回原籍工作。”

  “这一方面,已有一些地方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江苏省2009年采用的‘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为基层定向免费培养护士、药剂师等农村卫生人才,是很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蔡威建议。

  而为了能够让在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能够留得住、用得上,蔡威认为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更好的个人提升空间。“比如让低层级医院的医生定期到更高层级的医院去进修学习,比如让低层级乡村卫生室成为上层级医院乡卫生院的派出机构等等。”

  刘鑫,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他总是急急匆匆。

  5:40,闹铃响起,刘鑫在朦胧睡意中果断地按掉,继续“大睡”。5分钟后闹铃再次响起,他用百米冲刺的速度穿衣、洗漱,又赶了50分钟左右的车程到单位。

  食堂早餐一般在7:10之前开始,因为一定要在7:30之前准时赶回科室。这是他开始工作的时间,比北京多数上班族早了一个半小时。

  下班,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按时”这个概念。除了每周一次的24小时值班,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儿。而午休,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奢侈”。

  下班之后,他飞速逃离,一天的工作如打仗一样,已让他身心疲惫至极。

  他也曾想过从这个疲惫的职业中逃离,但不现实。当年他的中学同学,现在不少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薪酬也比他高了2倍以上。而他在经过8年本硕博的医学院培养,又经过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才换来的入职机会,实际上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他成为了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员,除了医生,他似乎找不到更合适他的工作。

  但对于孩子,刘鑫有一个极为坚决的愿望——不再从医。实际上,刘鑫周围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愿望。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医改 中国式办法 政协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