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刘梦溪: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

2014年11月24日 09:22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41124003-zx11

位于广州中山大学内的陈寅恪故居

 

  陈氏一族的“优美门风”

 

  盖义宁之学的独立义谛尤渊源有自。陈宝箴最服膺的人物是曾国藩,曾和陈第一次接谈对陈宝箴所说:“人亦贵自立耳。转移之任,不必达而在上也。似汝数君子,若罗惺四、许仙屏者,沉潜味道,各存一不求富贵利达之心,一人唱之,百人和之,则风气转矣。”曾国藩强调的是士人的“自立”精神,实即“独立”之义谛,在于须有“不求富贵利达之心”。曾公此语和陈宝箴的父尊陈琢如当年读王阳明书而拍案,斥当时的社会士风为“奔驰夫富贵,泛滥夫词章”,可谓同发一慨。

 

  陈宝箴的一生经历,确然是将曾公之言存乎心底并付诸行动。光绪初年,他在写给廖树蘅的信里,称赞曾国藩的诗词“亦皆卓然有以自立”,而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古人之作,所以能传之百世,陈宝箴认为,也是由于“其精神有独至者”。陈宝箴早年写的《祭闵子清文》有云:“世无真儒,不足以维名教;士无肝胆,不足以议纲常”、“君子可贫,弗丧吾真;君子可贱,不亏方寸;君子可死,不伤不毁”,阐述的都是这个道理。

 

  陈寅恪的父尊陈三立的风骨,比之乃父陈宝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虽为进士出身,终其一生没接受过任何官职,吏部主事只是个虚衔。戊戌慈禧政变,维新党人受到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革职后以戴罪之身退归江西南昌,中间陈三立两次大病,一次拒不服药,至以牙齿咬碎药碗。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大赦戊戌在案人员,除康、梁和孙中山,其余均予赦免,曾经革职者全部开复原衔。但陈三立视其为乌有,不仅不接受各项荣誉邀请,不得已偶尔北上,宁可绕道,也不入帝京。1937年日人犯华,陈三立愤而不食而死。欧阳竟无大师对散原的评价是:“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奋不食死,倭虏实致之。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抑郁发愤而一寄于诗,乃至于丧命。彻终彻始,纯洁之质,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亦不得以诗人盖也。”陈三立的资质峻洁、贬斥义利、风骨凛然,晚清到民国,稍知其名者无不啧啧赞佩。

 

  陈氏一门的优美门风,究其原因底里,实与乃祖陈宝箴和乃父陈三立所代表的义宁之学的精神传统直接相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说:“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其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城之关系》则又云:“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然则寅老之所论,是否亦有自家门风之影响熏习之体悟存焉,我们不妨因事即理和因理即事,举一以三反,聊资想象可也。

 

  (感谢刘梦溪先生惠寄,本文发表时略有删节。)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陈寅恪 刘梦溪 学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