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七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七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年03月25日 15: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李玉光:

明确相关法规修订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提如下意见:

一、 《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第10条第2款规定的内容有利于我国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的统一管理、运用转化和社会公众了解、接触这些科技成果。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包括专利、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类型都由专门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知识产权具体内容、权属、法律状态等信息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收益分配。所以,建议在该款项后增加一段表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发布的知识产权信息应当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保持一致。”

二、 修正案第35条第1款致力于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当前的问题在于:一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始终是一个难题,金融机构授予单项知识产权的质押金额并不高;二是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处于成长期、有一定规模和还款能力的中型企业,处于起步期的小微型企业多数被排除在外。建议在立法完成之后,还应认真研究总结当前我国各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方式,逐渐形成行业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

尽快界定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和税收政策

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的讨论通过,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或评估作价方式形成企业股权的经济行为将会越来越多,但是“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是否缴纳所得税,目前没有清晰政策支持。现在的问题是:

一、 政策制度不清晰。目前没有明确文件对该过程是否征税进行规定和解释,各地地税部门政策把握尺度不一,征税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二、 财产的原值难以确定。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征税依据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财产转让所得条款来征税。这一条条款是指“个人在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所取得的”。计税的方法以转让财产的收入和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余额为纳税基数,确立为20%。目前,如何界定知识产权的财产原值,纳税方和收税方理解不一,导致目前实际操作个人知识产权对外投资的财产原值理解为0,在以知识产权形成股权时就要缴纳全部价值的20%税额。

三、 征税时点不尽合理。由于目前只有依靠个人所得税法征税,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形成股权时,投资人并没有形成实际的现金收益,在此时点纳税缺乏必要的资金。今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从今年4月1日起将已经试点的个人以股权、不动产、技术发明成果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投资的实际收益由一次性纳税改为分期纳税的政策推广到全国,这个优惠政策仅对纳税方式进行界定,并没有明确应征纳税的时点。

对此,建议:一、尽快清晰、完善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评估后投资于企业的涉税政策,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的实施。二、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通过专利或专有技术评估后对外投资形成股权时,应缓征所得税,在形成实际投资收益、转让或清算股权时按相关规定征收所得税。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用好智力资源 推动科技力量合理布局

分析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以下三点较为突出:一是评价导向上的舍本逐末,影响了可转化成果的孕育与产生,使科技成果在创新的源头就形成了难转化的病根。二是高、低、贵、贱的社会观念与重名、重官、轻商的思想,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发展与应用。三是政府的着力点和发力方式不当,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 放弃事与愿违的“重点论”,让科研人员不再疲于无谓的竞争、安下心来搞有用的研究与创新。目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土壤还很薄。政府需扭转惯性思维,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实施广覆盖的基本科研保障机制,用好巨大的智力资源,推动全国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与配合。

二、 营造创业伟大、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强化进步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完善支持科技创业的政策体系,激励依靠科技进步创业的创业者和发展企业的企业家;增加企业界人士对科研立项、科研产出评价的参与度,推动科技创新接受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引导,使科技创新主要围绕产业发展、企业效益提升和国家竞争力增强开展。

三、 下决心扭转不良评价导向,还科技论文和奖励以本来面目。下大决心办好中文学刊,鼓励国内重要科技成果发表在中文刊物上。调整科技奖励的价值标准,加大关于社会经济意义的比重;改革由少数人说了算的评选方式,加大科技奖励的社会公认性;扩展科技奖励评审监督的时空范围,加大企业和产业界意见的权重;把科技奖的推荐、评审、批准变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学风监督和科学普及过程,推动国家的科技奖实至名归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理性回归。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转化 科技成果 企业 成果 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