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打响“呼吸保卫战”

全国政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年04月24日 09:01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优化京津冀生态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大气自净能力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功能布局,从源头控制大气污染。建议从城市内部功能布局、城市间生态安全距离设置和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3个方面优化京津冀生态空间格局。

    一、 优化京津冀大城市内部生态功能布局,减少机动车流动,降低大气污染。不合理的城市生态功能布局是导致机动车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城镇规模大,发达国家工作在市区、居住在郊区的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因此,建议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对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城市,一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城市人流、车流和物流在城市间的长距离转移,从根源上控制大气污染;二是大幅度提高职住比,即就业与居住的比例,防止同一功能组团过渡扩大化和过渡同质化。

    二、 设置京津冀城镇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提高城市宜居性,为大气污染物扩散净化预留空间。目前,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镇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加之城镇规模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为此,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要限制3地相连城镇的规模,设置城镇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合理测算和确定城市群之间的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同时,为大气污染物扩散净化预留一定空间。

    三、 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控制风沙危害,减少大气污染。建议建立包括内蒙古中东部在内的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区,将内蒙古多伦、白旗等浑善达克沙地区、京津冀城市群的怀柔、密云、延庆、承德、张家口等部分县市纳入生态安全屏障区范围,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永久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五所副所长董胜波:为大气污染执法提供遥感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治理既要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出重拳打攻坚战,也要布置和安排打持久战的技术手段:从国家层面继续组织跨领域的科研机构对雾霾成因、PM2.5和PM10含量与各污染物排放量及各种气象条件的关系、环境对排放的承载容量等进行科学深入的定量研究,源解析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并发布国家权威的定量研究报告,指导有针对性的长期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杜绝由于部门和行业利益发布一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

  针对企业偷排、地方政府保护、环保部门存在不作为现象,建议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彻底解决,即以高光谱探测器为载荷,卫星遥感、无人机和飞艇等低空飞行器检测、地面重点区域固定监测点相互配合并结合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空间、空中和地面三位一体的空气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以对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的污染源实时监测,为环保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建议:

    一、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重大科技专项,建立由地面固定监测点,飞艇空中监测站、空中无人机遥感和卫星遥感三位一体的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源实时监测网,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设京津冀大气污染源实时监测、执法和指挥控制中心。

    二、 突破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藩篱,由环保部组织遥感探测、环保和气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独立的专家团队,论证“大气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提出顶层需求,并进行系统方案论证,发布系统建设需求指南。

    三、 结合科研投入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国营和民营科技企业各自优势,研发出实用有效的“大气污染源实时监测系统”,服务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持久战。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京津冀 大气污染 防治 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部委回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