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京郊多处古村落保护陷窘境: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2015年06月02日 10:44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20156265132

20156265132

 

  村委会的有心无力

  在享受着古民居带来利润的同时,周成得们也对村子未来的面貌充满担忧。

  走在爨底下村主干道上,沿街不乏叫卖特产的商贩,村口还开有专门售卖纪念品的商店。游客在村中来来往往,农家乐的招牌随处可见。而且,几乎每家接待户都与携程网等网站建有合作关系,游客可在网上预订客房。

  “爨底下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了。”周成得抽了口烟。

  事实上,村委会也注意到古民居被破坏和村子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爨底下村支书韩波对新京报记者说,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肯定是矛盾性的东西。

  韩波表示,现在村里的古民居保护,主要依靠村民自觉。村里,包括上级政府,并没提出明确要求。随着客流量增加,村民家中的空间不够,私自进行扩大再生产,从情理上说无可厚非,但对村子整体景观已造成破坏。

  那么,村里是否应下力气整治?韩波的回答有些无力,他说,还是得尽量引起上面重视。因为村里没有执法权,不能直接进行管理。

  记者走访发现,在其他古村落中,这个问题普遍存在。

  危机四伏的古村落

  与爨底下村相比,水峪村和门头沟区的黄岭西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仅从收入上来看,这些村子间的区域差异已经拉开。多位爨底下村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每年纯收入在8万元到10万元左右,个别的能更多。而水峪村和黄岭西村村民则表示,村里没什么可以赚钱的活儿,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

  收入问题,只是古村落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备受关注。相应的,发展中出现的同质化、空心化等问题也屡遭诟病。

  5月22日下午,水峪村的古商道两侧,放眼望去,尽是落上门锁的古民居。“经常是半天见不着一个人”,坐在大院门槛上,杨文忠喃喃说道。

  “这些老房子啊,越是没人住,就破败得越快。”水峪村的一位村民说。

  北京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房山区水峪村古民居院落的空置率高达95%,黄岭西村外出务工人数超过50%。

  除了空心化,古村落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古村落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依托古民居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通过收售门票和接待游客获得利润,已成为多个古村落发展的共同模式。

  灵水村村支书廖振昌坦言,以前并没明确发展思路。但近年来,灵水村依托举人文化,按旅游观光的思路来发展。

  在张翠花看来,来到她家观光的游客,很大一部分是冲着《爸爸去哪儿》而来。但她觉得还是应该保护好古民居,因为“说不定哪天《爸爸去哪儿》就不火了。”

  亟待出台“一村一规划”

  近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正在制定中,今后每个村落的保护将有“一村一规划”。目前,农委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制定保护规划,要根据每个村不同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特点制定不同规划。

  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来看,在民俗领域专家的多次呼吁下,古村落的发展之路将驶入正轨。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仍值得关注。

  谈到未来发展,多个古村落干部均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不管是古民居保护,还是古村落的发展规划,都要与农委、文物局等多个单位打交道。

  有村干部直言,“具体谁管古村落的事儿,说不清楚。”

  “多龙治水”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进程。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万建中表示,目前古村落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在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部门管理。每个部门都站在各自角度考虑,分别投钱给古村落,没一个总体规划。

  他建议,可成立一个新部门来协调古村落的发展。这并不需要额外增加编制,可从各部门抽调人来做这个事。

  村干部们也有打算。一直以来,韩波就有个构想。他希望在爨底下附近建设新村,将老村的人迁过去。

  他设想,村民们像上班一样,每天从新村到老村,继续开农家乐接待游客。这样一来,可尽量避免对老村的破坏,还能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尽管这个构想有了规划,但还没获得上级政府的支持。

  “光靠自己的这点力量,肯定不够。”韩波说。

  (文中杨文忠为化名)

编辑:曾珂

01 02

关键词:京郊古村落保护 京郊灵水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