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抗战与艺术:关于新兴版画的创作

2015年09月02日 14:47 | 作者:黄可 |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 

  早期表现抗日的版画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伊始之时,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我国东北领土,即“九一八”事件发生。接着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又进犯上海,即“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

 

  投身新兴版画创作的青年版画家,几乎都是倾向革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者,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自然怒火万丈,运用版画艺术为武器,通过版画作品揭露日军的侵略罪恶,宣传抗日救国。早期的一批表现抗日的版画,就在中国新兴版画的发祥地上海涌现。

 

  现代木刻研究会的江丰,率先创作木刻版画《“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迅速地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涛天罪行。

 

  春地美术研究所针对日本侵略军“一·二八”入侵上海,立即为“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编绘黑白对比强烈的石印八开本《慰劳画报》,以慰劳十九路军 “一·二八”淞沪抗中坚持抗击日军的《巷战》,以及讴歌英勇抗战的《东北义勇军》,描绘抗日军民气势磅礴高唱抗日歌曲的《国防前线的歌声》、《救亡的歌 声》等木刻版画作品。

 

  铁马版画会的温涛,创作了由二十五幅木刻版画组成的,反映一位爱国女青年,投身淞沪抗战,英勇牺牲故事的木刻连环画《她的觉醒》。这是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第一部表现抗日战争的木刻连环画。作者温涛将这部木刻连环画题赠鲁迅先生,迄今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

 

  抗日战争中的版画创作高潮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正是如火如荼发展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谢世。曾受鲁迅指导,在上海的青年版 画家陈烟桥、力群、黄新波等,都在鲁迅逝世当天,于悲痛中赴鲁迅寓所画鲁迅遗像。之后,黄新波又创作了木刻版画《鲁迅遗容》和《暮色苍芒中数千人送殡群众 向鲁迅致最后的敬礼》,以寄托深深的哀思。

 

  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深入发展,出现了抗战版画创作高潮。其标志是:

 

  (一)一批青年版画家,如江丰、叶洛、力群、胡一川、陈铁耕、张望、沃渣、马达、王流秋、陈叔亮、华山、彦涵等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投身解放区 和八路军工作,如参与组建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美术部、美术研究室、美术系、美术工场、木刻创作室,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培育出了古元、刘蒙天、苏晖、苏光、 夏风等一批新的版画家,师生们创作出了《鲁艺风光》(力群作)、《垦》(力群作)、《作曲家冼星海》(马达作)、《从敌后运来的战利品》(夏风作)、《拥 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古元作)、《读了书又能写又能算》(戚单作)、《秧歌剧》(王流秋作)等大量反映解放区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生产建设风 貌的木刻版画。

 

  另一批青年版画家,如吕蒙、赖少其、刘岘、沈柔坚、莫朴、黎鲁、芦芒(又是诗人)、吴耘、杨涵等,参加华中地区的新四军,随军创作出许多抗战版 画,有著名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吕蒙、莫朴、程亚君作),独幅木刻版画《向敌人腹背进军》(芦芒作)、《坚持原地斗争》(沈柔坚作)等。还有赖少其发 起,在新四军中于1943年和1944年相继成立“木刻同志会”版画团体及“木刻刀工厂”,有力地推动了新四军的木刻版画创作活动。

 

  (二)1938年6月12日,在武汉成立旨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后迁重庆),聘蔡元培、冯玉祥、潘梓年、 田汉等为名誉理事,并选出理事有马达、力群、李桦、赖少其、黄新波、胡一川、江丰、沃渣、陈铁耕、温涛、陈烟桥、陈九、安林、郑野夫、罗清桢、张望、刘建 庵、卢鸿基、罗工柳、黄铸夫、李海流、刘仑、文云龙、沙清泉、徐甫堡、宋秉恒、郭钧、酆中铁、王大化等,同时推举马达、力群、卢鸿基、刘建庵、陈九为常务 理事。1940年元旦,在重庆举办“抗战建国版画展览会”,展出表现抗战和建国相结合内容的木刻版画四百余幅。

 

  可是,就在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承担历史使命,成绩卓著地领导开展全国抗战版画活动的时候,却被国民党政府以莫须有的所谓“不呈报工作,不接 受领导”的罪名,勒令解散,不准公开活动。此事发生在国民党军队突袭围歼中共新四军九千余人的“皖南事变”的同月(1941年1月),说明国民党当局在军 事上和文化方面相互配合有预谋地破坏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被迫解散后,经过重新筹划,于1942年1月3日,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表面看是一个学术性版画团体,实际上依然是继续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方针,继续领导开展全国抗战版画活动。

 

  与举办抗战木刻版画展览活动相结合,出版了多种抗战木刻版画刊特。如在中共于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办有《木刻阵线》专刊,在《新蜀报》上办有《半月木刻》,在《国民公报》上办有《木刻研究》专刊,同时出版两期《木刻艺术》杂志等。

 

  此外,在全国分十五个区,由各分会和支会分别主办“木刻函授班”,培育抗战木刻版画新人。

 

  而由版画家郑野夫、杨可扬、邵克萍、金逢孙、吴彭年、张明曹等,于1939年冬在浙江丽水建立专门生产供应木刻版画创作工具材料的机构——初名 “战时木刻供应社”,后改名“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虽然因战局变化,曾遭日军飞机轰炸等,几经变迁,却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坚持生产了木刻刀两千多盒 (每盒有圆刀、方刀、斜刀、三解刀等多种配套),同时生产木刻板、木刻箱、磨石、砂纸、油墨、拓印纸等大批木刻版画创作工具、材料,通过设在重庆、屯溪、 赣州、永安、浦城、长汀、建阳、南平、铅山、河口等地的供应点,供应给全国各地的木刻版画作者,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木刻版画创作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国木刻 用品合作工厂还附设有“新艺丛书社”,先后出版有《木刻艺术》双月刊(受重庆的中国木刻研究会委托编辑出版)、不定期刊《木合》杂志多期,陈烟桥著《鲁迅 与木刻》(此为版画史上第一部论述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关系的专著),杨可扬著《新艺散论》,郑野夫、杨可扬、邵克萍合著《给初学木刻者》,唐英伟著《中国 现代木刻史》,郑野夫著《木刻手册》等,对新兴版画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迁来上海,与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共置一 处,即上海大名路65号,继续为全国版画界服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木刻研究会由重庆迁来上海,于1946年6月4日改组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总部设于上海大名路65号,由此意味着继续开展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中心依然在上海。

 

  由中国木刻研究会在上海改组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后,首先复刊了原中国木刻研究会停刊的《木刻艺术》杂志。《木刻艺术》杂志新一号,于1946年8月15日出版;新二号——抗战八年木刻展特刊,于同年9月15日出版。

 

  接着,举办大型“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于1946年9月17日上午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二楼画厅预展,鲁迅夫人许广平出 席,并与版画家们亲切交谈。下午出席预展的版画家李桦、余白墅、王树艺、陈烟桥、汪刃锋、王麦秆、邵克萍、珂田、吴平、王琦、郑野夫、章西厓、丁正献、史 良黻、戎戈、杨可扬前往沪西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墓前敬献花篮,缅怀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导师鲁迅。9月18日即“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十五周年罪恶纪念 日,“抗战八年木刻展览”正式开幕,共展出一百十三位版画家的八百九十七件作品,这是从全国(包括解话区)征集来的两千余件木刻版画中选出来的。

 

  “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社会反响强烈,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郭沫若先生和他全家足足参观了两个小时,还在留言簿上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就 像一块坚硬的木板,要靠大家从这里刻出大众的苦闷、沉痛、悲愤、斗争,由黑暗中得到光明。看见八年来的木刻,令人增加了勇气和慰藉。中国终究是有前途的, 人民终必获得解放。把大家的刀锋对准顽强的木板!”

 

  “抗战八年木刻展览”至10月3日在沪展毕后,从中选出一百八十二幅版当送往英国,以“当代中国木刻展览会”展名,于1947年在伦敦展出。又 选出二百幅版画,送往法国巴黎展出。还选出数百幅版画送美国、加拿大等国展览。而一直支持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日本内山完造先生(当时仍居上海),致函日本 的胞弟内山嘉吉(1931年曾受鲁迅邀请担任“木刻讲习会”讲师),对“抗战八年木刻展览”赞许说:“看今日中国美术界,可以称之为划时代的版画的壮大, 我总是感到惊喜交集。无论如何我想在东京或其他地方举办这样一个展览会。”后选择百余幅版画运往日本,先以“中国木刻展览会”为展名,于1947年在东京 展出,后又以“中国木刻全日本流动展览”的展名,于1948年在日本许多城市展览。通过这些“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中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展出,加深了各国人民 了解中国人民坚持长期的抗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正义战争的历史真相,从而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情。

 

  第三,编辑出版了大型精装十六开本《抗战八年木刻选集》(1946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入编的七十五位版画家的一百零三件木刻画,是从 “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中精选出的,可以说,把抗日版画运动中包括国党政府统治区和解放区版画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收进去了。该画集的扉页上印有“谨以此书 纪念木刻导师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一行文字,表示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的版画家们在编印这本木刻版画集时,深情地怀念着鲁迅先生。教育家、作家兼编辑家叶圣 陶先生为《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写了《序》,他说:“我们要永远记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获得如此蓬勃发展,“八年的抗战是我国历史上没有前 例的大事件”,是“我国人民以生命写下历史,而这本选集是那历史的缩影”。(黄可)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抗战 艺术 新兴版画 抗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