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动物邻居,你可安好?

——写在我国第25个“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到来之际

2015年11月27日 22:21 | 作者:玄燕凤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姜辰蓉、李华

11月底,万众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将召开,地球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问题再次受到关注。11月,也是我国第25个“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营造了一个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多年过去,我们的动物邻居,你可安好?

前不久,新华社记者越高山,穿密林,探访野生动物们的家园。记者实地查看发现,多年来,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居住环境”也大为改善。然而,新形势下,我们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却不是件容易事儿。

添丁增口 家业壮大

横亘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系,绵延壮美,“隐居”在这里的“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和羚牛,均是“国字级”保护动物。

为了给“四宝”和山中更多的野生动物营造更好的“居住条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秦岭地区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禁止了伐树,秦岭植被逐渐恢复,动物们再无饥馑;收缴猎枪,禁止围捕,动物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摆脱窘境,添丁进口,是这些年秦岭野生动物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根据今年公布的“陕西第四次野生大熊猫调查成果报告”,截至2012年5月,陕西秦岭野外生存有大熊猫345只,数量、密度都为全国最大。栖息地面积也由10年前的34公顷增加到36公顷,总体上与十年前相比有所扩大。

从108国道下车沿山间小道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记者在这里看到,溪水潺潺,树木参天,竹林密集,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内山势平缓,非常便于熊猫活动、觅食;这里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洞,保护人员说,其中有很多是熊猫产仔育幼的洞穴。

熊猫住得好,吃得饱。朱鹮这些年更是令人“拍案惊奇”,堪称“鹮鹮的华丽逆袭”。

这个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和中国的物种,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被国际认定已经灭绝。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再次看到朱鹮的身影,发现仅存的7只孤羽。

朱鹮要在水田湿地中,觅食泥鳅。自2000年以后,洋县的稻田里就被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亩产千斤的水田,生生减产一半。当地人说:“为了鹮鹮,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农户们还主动保护在自己家附近筑巢的“鹮鹮”,守护它们哺育幼鸟。

现在,“鹮鹮”已经成功逆袭,家庭成员由当初的7只增长到了2000多只,种群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陕西洋县,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作为“大块头”,野生亚洲象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也是够分量说一说的。上世纪中叶:环境坏了,果腹艰难;为了象牙,暗枪难防;数量骤降,几近灭绝。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先后成立,野象才有了避难所。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明勇说,野象属于草食性动物,且食量十分惊人,一头成年亚洲象每天要采食近300公斤植物。为了让野象能够吃饱,云南普洱等地投资数百万元规划建设了上千亩的“大象食堂”,供应竹子、芭蕉等“饭食”。

目前,野生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地,种群数量恢复至近300头。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象种群数量已从1970年的100多头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头。

家业壮大的还有很多。金丝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陕西周至保护区内的金丝猴数量从900只,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只,云南的滇金丝猴由800多只,增加到了3000多只。

而在秦岭地区,同样是“四宝”之一的羚牛,也从保护之初的50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5000头左右。

铁网牢笼苦 “驴友”不“友好”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工程建设中,拉起大量铁丝网。“这些围栏像一个个牢笼,阻隔了动物们的通道,它们不能去喝水、会朋友和迁徙。”一位基层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说:“在秦岭沿河谷的地方,我亲眼见过一头羚牛挂死在铁丝网上。估计是想到河边喝水,结果被挂住了,活活死去,眼睛还望着河流的方向。”

而随着“生态游”“探险游”的兴起,在全国各地,频频曝出驴友闯入自然保护区,破坏生态,惊扰野生动物的事件。一些驴友开车穿越青海可可西里和西藏羌塘保护区,不仅破坏脆弱的高原草场,还骚扰藏羚羊的正常交配、怀孕和产羔。

“驴友在保护区里面乱跑,干扰很大,有的还生火、野炊,带来很大的隐患。由于进山入口多,管理人员有限,一到旅游旺季,保护站基本别的都不用干,就是一天24小时在路口劝阻。”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麻应太说。

麻应太说,牛背梁保护区内的光头山,原来是羚牛的重要栖息地,有多个种群分布,但是自从驴友频繁进入后,这一区域已经看不到羚牛了。这很可能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压缩,造成近亲交配。

随着野生动物的增加,人与动物间的冲突也逐年增多。近年来,云南已累计发生多起人象冲突事件。成群的野象跑到农田里采食农作物,到村子里走家串户、破坏房屋,甚至攻击村民。

记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看到,村寨不远处影影绰绰的原始森林,便是野象的家。“你看山对面那条小路,是野象踩出来的”,勐伴镇曼燕村红毛树小组村民杨家兴说,野象为了找东西吃,已经在村子周边踩出来好多条新路。

沿着小路往山上走,记者看到沿途有许多坡地已成为荒地,地里还留着播种过的痕迹。

“种不种都一样!”自2007年以来,村民王洪兵在自家一块1亩多的坡地上,反复播种玉米、香蕉、芭蕉等,可每次庄稼成熟了野象就来全部吃光,在那块地的边上,王洪兵用玉米秆盖住了几个野象踩出来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比王洪兵的手掌大出很多。

从西双版纳到普洱等地,云南不少地方都遭遇了同样的情况。野生动物专家认为,人象之间冲突不断,根本原因是野象生存区域人类活动扩张,野象栖息地急剧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化”、“孤岛化”,野象被迫进入人类生活区域活动觅食,冲突发生也就成为必然。

给它自由家园 许它餐餐无忧

——给它们一个“自由进出的家园”

专家们认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打通野生动物的生命通道,改善生境破碎、封闭的局面。

“我们现在对一些区域隧道上面进行修复,希望能打通迁徙的廊道。”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唐周怀说。

我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说:“目前,我们在一些地区修复了几个通道,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它们还需要更多的通道,并在通道上栽种足够的竹子。”

——让它们吃得饱、吃得好

专家指出,在秦岭地区需要关注外来物种入侵,这很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进一步会威胁大熊猫等动物赖以为食的竹子或植物。要让野生动物吃得健康,林业部门就不能忽视整个生态平衡,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朱鹮和野象也面临着觅食难的问题。朱鹮赖以生存的水田,也因种种因素逐年减少;野象则因食量过大,导致食源不足、觅食困难。

专家建议,要加强野生动物食源基地的建设。建设食源基地,短时间内可以缓解食物短缺问题,这是第一步,先得吃得饱。

要让野生动物们吃饱吃好,首先得妥善安置好与野生动物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群众生产生活。

“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地区,一般都是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群众为了动物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的发展机遇,野生动物还会吃掉庄稼、家畜,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损失应该得到补偿、赔偿。”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梁启慧说。

滇金丝猴所在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在保护区及周边7.5万藏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人口中,尚未脱贫的农户占60%,经济收入的80%以上主要依靠采集林间产品,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

专家表示,保护区群众在为生态平衡和濒危动物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希望外界多给一些支持和帮助,比如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区域,或是进行一些项目的扶持,让老百姓变成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更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动力。(参与记者:吉哲鹏、庞明广、李琳海)(完)

关键词: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