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无人菜摊”犹如一碗醇厚的“心灵鸡汤”

2015年12月02日 17:28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江西南昌45岁郭友宝是一名菜农,种菜买菜20余年。每天6时许,郭友宝便赶到位于南昌市中心的一处繁华菜场。由于没有人手,他每天中午要赶回菜场打理菜园、摘菜,菜摊下午便无人看管。一个月前,郭友宝便开始把下午的菜摊设置成自助菜摊,数种蔬菜明码标价供顾客选购。郭友宝称,截至目前,他的菜摊没有发生“顺手牵菜”和少钱的情况。(12月1日中新网)

对于南昌当的某菜市场的“无人值守菜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在笔者看来,这一“无人值守菜摊”是闹市中的一盏明灯,释放出来的是温暖和善意,又如一碗醇厚的“心灵鸡汤”荡涤的是市场上人来人往者的心灵。在闹市区,诚信和公平交易的背后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是存在隔阂的,购买者心里害怕商家“缺斤短两”,而商家也总会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这或是市场的主流。“无人值守菜摊”和这些有人值守的菜摊相比,显然要“高大”的多,它是完全抛开隔阂的买卖,是完全基于信任的商品出售,是彼此相互信任之下建立的“交易关系”,“没有人值守”胜似人值守,没有热火朝天的“讨价还价”却更公平,没有语言交流却更放心和信任,这正是“无人值守菜摊”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散发着人文暖意的“无人菜摊”面前,可以说每一个顾客都是德行高尚的。每一名路人或过客买菜的时候,或会自觉不自觉地叮嘱自己:“这个光咱不沾”,也或者正由于这样一个无人值守的“完全的信任”模式,反而换来了购买者“报之以李”的互信;更或者说,任何一个购买者,在走到这样的一个“无人值守”菜摊面前之时,下意识已经把自己放在了道德的“聚光灯”下,有意无意地接受一次“道德考量”。这,正是这个极带道德典型色彩的“无人值守菜摊”,之所以“成功”和长期存在的理由。

“无人值守菜摊”,至少向公众透露出以下不争的事实:一者,道德的力量是管用的,有时候可能比强硬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更有作用。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在这个“无人值守菜摊”面前,道德光辉已经得到了升华和放大。二者,不能否认“特殊时段”或“特殊地点”的教育意义。人性内涵包含有“善良”或“恶”的影子,一个平时“有恶习”的人同样有可能在“无人值守菜摊”面前,会甘心和情愿一分也不少地给钱拿菜,也正和在他人需要帮扶的时候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是一个道理。三者,说明公众道德是可以引导的。可以肯定的是,别看这个“无人值守菜摊”小而又小,折射出来的却是公众和社会道德完全可以提升和指引的潜能。

“无人值守菜摊”因其“小”而尤显“伟大”,因其“稀缺”而更值得鼓励与推崇。从这一事实上会让“每一个人”都会“变得内心高大起来”的菜摊上,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和可资借鉴之处:政府应有倡行道德的自觉和责任。类似的“无人值守”摊点还有不少,如广西柳州1元无人看管菜摊、四川大学生所开的无人值守书摊,都含有向善的力量和因子,媒体披露后也都屡屡点燃公众兴奋的热情,但在这一“光鲜”的道德“事物”的推广上,大多看到的是民间的力量和切实行动,而来自于官方的类似的“无人值守”式行政行为却少之又少,甚至一个本应倡行不移的学雷锋活动也成了“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在道德塑造面前,政府还大有可为。

公众内心从不乏爱心和善意,但如何激发出来并成为一种自觉,让这个“契机”升华或碰撞成“火花”,需要一种无形的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在“无人值守菜摊”面前,人们的道德“考试”完全合格,在其他涉及道德考量的领域也应能完全“合格”,关键是如何让这种来自于舆论的和道德的“压力”无处不在。要做到这一点或许需要时间和过程,但这却是建设诚信和道德社会的终极目标。(毕晓哲)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无人菜摊”“心灵鸡汤”诚信公平 道德管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