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上海“授人以渔”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

2015年12月17日 15:30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上海12月17日电(记者李荣)“对口支援,绝不是输一次血就完事,而是要让其自己能够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长效机制。”在新近的采访中,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负责对口支援的人士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上海自1992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以来,到目前共对口支援和帮扶中西部7省市,包括新疆喀什市、新疆克拉玛依市、西藏日喀则市、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云南省和贵州遵义市等。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对口支援和帮扶资金的年均增速为8%。今年,上海安排对口支援项目的资金超过31亿元,在对口地区实施项目达720多项。

“授人以渔”,一直是上海对口支援的核心理念之一。上海援藏工作中一份关于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写道:“要把援藏产业资金变为可运营的资产,发挥杠杆撬动作用,提高效益。”资金是一次性的“输血”,而资产就是“造血”的循环效应了。

位于日喀则江孜县的这个现代农业对口支援项目,正在打造全国海拔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涵盖当地2400多户农户。输入新理念,是“授人以渔”能力建设的第一步。在示范区,只要提起“接二连三”,大家都已经不再陌生了。这个词,把当地对农业的认识一下子打开了:传统“一产”,应延伸至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二产”和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三产”,促进一二三产相互连接、融合发展。目前,这个示范区不仅有育苗温室、日光温室,还对虫草、藏茸、黑枸杞等高原特色农产品进行精加工,更有生态餐厅、高原农耕文化展示区和西藏首家青稞博物馆。

“授人以渔”,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穷尽。产业扶持,“走市场”是一个进步,而形成跨地区的产业链,是更进一步。对此,上海合作交流办对口支援的一些“老资格干部”最有体会:以前,在上海办一次展销,引进对口地区的名优产品,进行产销衔接,当然是一种帮扶;如今,“两头在沪、一头在对口地区”的全产业链正在不断形成,是更高层次的产销互动,对口地区产品的“价值挖掘”空间就更大了。上海有技术研发和网购、电商等营销优势,与对口地区的种植和深加工进行“平台式”对接,对口地区的产业能力中就会不断地“渗透”进新技术与新营销的“细胞”和“基因”。

上海对口支援还有一句话,就是“民生为本”。在民生工程中,“授人以渔”也是大有作为。在这些进村入户的帮扶项目中,“硬件”建起来了,农村公路通到了村口,农民文化广场有了,农村综合服务室也有了。这时候,如何把运作“硬件”的“软件”能力长效地留在当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关键点”成为上海对口支援的“用力点”,在三峡库区的示范性移民小区,上海把自己有特色的社区管理经验带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当地联手,探索移民小区的有效管理模式。在云南,上海24家三级医院结对帮带云南24家州市、县级医院,让医疗设施与医疗能力“双运转”。(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上海授人以渔 建立对口支援 长效机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