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合理用药合理用药

用药警惕药疹 千万别不当心

2016年02月05日 15:54 |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分享到: 

用药警惕药疹 千万别不当心

最近,急诊区域收治了一例服用卡马西平引起重症药疹的患者,现在每日换药,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希望更多人了解这类疾病。

什么是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

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药物过量、不耐受、特发性、副作用、继发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1.解热镇痛药 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盐最常见;

2.磺胺类 其中以长效磺胺为多见;

3.安眠镇静类 其中以巴比妥类较多;

4.抗生素类 其中以青霉素为多见,其他的如呋喃类、吩噻嗪类等引起的药疹也不少见;

5.中草药 这几年,中草药引起的药疹报道逐渐增多,引起过敏的药物有单株中草药,也有复方制剂。

荨麻疹样药疹

常见的药疹之一,其发病机制可以是I、III型变态反应。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荨麻疹可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的一个症状出现。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

剥脱性皮炎

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

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继之大片叶状鳞屑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损如系初次发病,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可一开始就泛发全身,或在上述麻疹或猩红热样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常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呕吐、恶心,有的可伴有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全身症状。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烫伤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脱落。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肾衰竭、肺炎或出血。有的患者初期表现为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大疱、表皮剥脱。

药物超敏综合征

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反应,特点是发热、皮疹及内脏器官损害(特别是肝)的三联症状。可发生于药物初次应用后7~28天或更长时间发生。如以后再次用该药物,可在一天内发病。初发症状是发热,高峰可达40℃。其次为口周及面部水肿、颈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喉炎。皮损开始于面、躯干上部及上肢。为红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逐步变为暗红色。融合并进行性发展为红皮病。内脏损害在皮疹发生后1~2周内发生,也可长达一个月。

肝炎是最主要的症状,血清转氨酶不同程度地升高,通常无黄疸,发生黄疸者常预后不良。暴发性肝坏死和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能有肾脏、肺、心、中枢神经的损害。

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发生在最初的两周内。通常在第2~3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

2.多饮水或输液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3.轻症者给予应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重症者加用糖皮质激素。特别严重的药疹,及早采用各种措施。①大剂量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用甲泼尼龙,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必要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②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般连用3~5天。③血浆置换。

4.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支持疗法,注意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伴黏膜损坏者要积极保护黏膜,尤其是眼结合膜,防止角膜浑浊及黏膜的粘连,小儿要注意龟头及包皮的糜烂,造成包皮狭窄。每日可用3%硼酸水清洗或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滴眼,口腔注意清洁,经常漱口,可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编辑:赵彦

关键词:用药警惕药疹 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