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人物2016 人物2016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民企走出去可更重无形资产

2016年03月11日 11:00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把未来的东西买过来”


新京报:三胞最初走出去的想法是什么?到目前都做了哪些事?


袁亚非:五年前就有想过。因为我八年前在中国做过养老机构,七八年都没做好,当时这个企业是向Natali(以色列最大的养老企业)学的商业模式。后来我干脆把它师傅Natali给买了,就用它的方法和系统,结果去年一年养老人数增加了八倍。这很现实。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市场资产价格较低,正是中国企业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三胞集团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并购了美国Brookstone(博斯通)、以色列最大的养老服务公司Natali(纳塔力)、拥有167年历史的英国第三大百货连锁House of Fraser(福来德),打下了国际化布局的基础。


三胞的走出去有我们的逻辑,我们会引进海外先进的东西对我们国内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Future defines future”,用未来定义未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那我们就把未来的东西买过来,然后用来建立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们的前景是很好的。


新京报:到现在总共花了多少钱?投资回报能立竿见影吗?


袁亚非:三四年的时间,我们用大概50亿美元去把国外好的东西拿到中国。我们回来以后在中国市场,就用中国人来做中国人的事,同时学习外国人好的东西。


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使得中国制造能够双边交流,有很多的产品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卖到国外去。我们中国现在很多的制造产能过剩,其实有很多的产品质量并不差,也可以卖出去。


美国之所以领先,一个是靠军事力量,一个是美元,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五百强企业,在输出企业的同时输出了文化,包括美国的价值观。现在(通过收购)我们中国有了外国的渠道,比如,Brookstone里就有一个专区是专门卖中国产品的,很多丝绸产品卖得不错。


新京报:你觉得哪些企业实施得好,值得学习?


袁亚非:个人认为,华为的走出去比较成功。华为不仅是产品走出去,而且也提供方案和服务,他们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不是价格优势,也树立了国际品牌,改变了过去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负面印象,真正把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打出去了。


另外,我觉得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也是比较成功的走出去案例。在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之后,“吉利”汽车2011年和2012年的出口销量同比分别增长了93%和157%。从2004年到2014年,联想的年销售额从30亿美元增长到463亿美元,全球PC市场份额从不足2.4%增长到18.8%,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在PC行业的地位。


编辑:邢贺扬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袁亚非 民企 无形资产 民营企业 供给侧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