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昔日北京城的轨道交通:天坛火车站只用了两年

2016年03月30日 14:50 | 作者:杨征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补白

老北京的其他交通工具

除了轨道交通,在当年的北京城,还有诸多极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舟楫

指在水上行走的大小商船、游船、官船、客船等。北京自古是交通要冲,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出朝阳门走陆路或乘船沿通惠河往东40里到通县张家湾码头,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可顺河南下。另外,北京城内外有大小河道,人们可乘船游览、通行。

冰床

冰床就是北方小孩儿冬天所玩冰车的放大版。可坐3至4个人,用棉被盖脚,一个人前边拉,一个人后边推。过去,什刹海、护城河在冬天都有经营此行当的。

骡车

骡车是从清乾隆年间兴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马车、驴车和轿子。官员大臣、有钱有势的人讲排场坐驴车;马车是太监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骡子拉车有劲儿,多用于老百姓乘坐。

骡车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桦木制造,高级的骡车要用红木。普通的骡车车底下铺木板,上面儿放毡和棉垫;高级的骡车铺厚垫子,罩绒套。高级的骡车还有车篷,糊上布或绵纸,用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渗漏。由于骡车的车轱辘是木制的又外镶铁箍,民国以后柏油路多了,就不让骡车上马路了。

轿子

说起轿子谁都知道:二人抬的那叫俩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轿。这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交通工具。过去坐轿等级是十分严格的,文武大官儿不能超过四人抬轿,王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官员不论老少都不准乘轿。

洋车

洋车其实就是人力车,老北京人又叫它东洋车。这种车是清光绪年间从日本传来的,最初是硬胶皮的车轮,又叫胶轮东洋车。当年,慈禧太后都坐过硬胶轮的洋车,车体漆成明黄色,配有黄龙软缎做的靠垫、坐垫。

1900年以后有了充气轮胎的洋车,就是老舍先生笔下骆驼祥子拉的那种车。这车充气拉着轻快,坐着也舒服。当时最早的日本洋车都是刷黑漆,轮子高,车把短。后来北京人进行了改造,将车把加长,车轮放低, 车厢加高。1915年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大总统府就成立了穿军服戴军帽没有帽徽领章的洋车队。

在清末,一辆洋车要40多两银子,到了上世纪30年代,充气车轮的洋车要100多大洋,它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排子车

“排子车”,也叫“板车”,是两个轮子的“人力货车”。在没有汽车的时代,北京城内的运输和搬家全靠排子车。后来就算有了汽车,排子车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排子车是木制的大车,与北京常见的畜力大车的构造和样式大体相同,只是车辕适合人的双臂。排子车的拉法是一人驾辕,另有一至两人拉套。

三轮车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流行,由于三轮车靠车夫蹬踏而行,比人力车省力,而且可以拉两个人,受到北京市民的喜爱,逐渐取代了人力车,成为街上的一道风景。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平”。1940年左右,北京城租赁三轮车的车行就达到了200余家,三轮车总数达到了1万辆左右。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北京城 轨道交通 天坛火车站 卢沟桥 有轨电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