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茅善玉:演戏就像凉水泡茶慢慢浓

2016年04月13日 13:52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想方设法解决剧院发展难题

2002年,我的工作重心从舞台表演转换到了上海沪剧院的管理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当这个院长,我认为我是一名演员,应该把更多时间献给舞台。后来领导找我再三谈话,说现在沪剧的观众流失很厉害,需要懂沪剧的人接过传承、弘扬沪剧的接力棒。于是,我接下了上海沪剧院院长的工作。

刚上任时,正面临各地沪剧剧团大部分解散、小部分苦守的处境,人、财、物都非常紧缺。记得当时剧院正在筹划一台大戏《石榴裙下》,但是我们连40万元的投资资金都凑不齐,最后我想到了向全院职工集资的方法。大家凭着对沪剧的热爱,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入股。每每想起这事,我都挺感动,也挺后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后来,这部戏反响非常好,场场观众爆满,到了第11场,成本就全部收回了。

沪剧传承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人才紧缺。剧院所有演员就二十几个人,而且演员年龄出现了断层。由于人数有限,我们只能排五六个角色的小戏,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戏,我们根本就排不了。那时候我就在想,这样下去沪剧就完了,经典剧目长年没人传承,原创剧目也无人演,最后就会彻底消失。所以,我当时最着急的就是必须抓紧招收、培养新人。

在招生过程中又面临一个窘境,正宗的沪剧表演要用上海方言,之前沪剧院只招上海本地户口的学生,现在本地孩子对学沪剧兴趣不大,根本无生可招。我们与教委多次沟通,最后教委同意可招外地学生。即便如此,2005年到2006年招生,也只有100多人报考,到了复试时只剩80多人了,远远没有我们当年几万小朋友同时报考的火热场景。最后,我们挑选了28个人进行培养。

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外地孩子一句上海话都不会讲,老师们只得先一字一句教上海话,通过最起码的语言关。沪剧教学跟其他剧种一样,也是口传心授,一招一式要通过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来表演。如今这些孩子们都逐渐成熟,成了剧院主力。他们的到来让剧院充满了朝气。

虽然剧院接班人的问题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但我们不敢懈怠,还需要搭建好沪剧演员的年龄梯队,2013年我们又招了一批小朋友,老、中、青、少每个年龄层的演员都有了,这样沪剧演员才不会断档,沪剧艺术的生命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积极推动传统沪剧艺术推陈出新

有人说,沪剧走出上海就没有影响。从某些角度来说,沪剧的确具有唯一性。但是沪剧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独特性,这么多年来它没有被其他剧种同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因此,我对沪剧的未来是乐观的。如何把沪剧传承下去,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外地观众喜欢它,一直是几代沪剧人的心愿和责任。

沪剧如何吸引观众,让老百姓喜欢看?我想,要从艺术角度出发,不断打磨、传承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保留剧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戏曲剧种相比,沪剧并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正因如此,更要把保留剧目代代相传。像《雷雨》,70多年来被几代沪剧艺术家不断排演,已经成为目前沪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此外,我觉得沪剧一定要不断创新。2006年5月,沪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让沪剧和上海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一些新的剧目和种类。我们考虑,能不能有沪剧驻场秀,就像美国百老汇一样,用“跨界”方式推广展示沪剧艺术。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政府对沪剧的投入大大增加,演员待遇提高了,外部演出环境也有很大改观,看沪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从事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一名传承人,我感觉找到了振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强和自信,干劲也更足了。

人物简介

茅善玉,1962年1月生于上海,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学馆,1979年毕业后留团担任演员。现任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获第二届和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和第七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主角奖、第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等奖项。

(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茅善玉 演戏 凉水泡茶 沪剧女皇 《红灯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