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四通八达,寻传统之根 由艺登道,觅现实之径

——访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楼宇烈

2016年08月31日 09:45 | 作者:金涛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楼宇烈 刘玉阁 摄

楼宇烈 刘玉阁 摄

楼宇烈:1934年生于杭州,祖籍浙江嵊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守护者。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极受欢迎的主讲教授。主要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周易注(附周易略例) 》 《宗教研究方法讲记》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

“我二三十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并没有什么改变。发展传统文化,我们虽然认识上有变化,但是在践行中差距还很远。 ”

记者: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您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这本书上篇标题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介绍中国文化基本情况,简练精粹;下篇标题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请您先谈谈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情况。

楼宇烈:这本书是中华书局编辑邀请我的学生一起整理的。他们围绕“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一主题,从我过去的文章中辑录了部分作品,又根据我的课堂和讲座记录整理了一些,编辑在一起,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有一些基本了解。总体讲不成体系,比较通俗,希望能消除一些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误解。

记者:书中有些文章写于上世纪,您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明确指出中国在21世纪必须注意调整好中西文化的比例,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事实证明您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进入新世纪,大约从非遗热、国学热开始,中国社会开始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在国家层面也逐渐重视,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在他提出的文化自信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如您所预言的,中国人正在恢复对于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我想问的是,新世纪即将走过五分之一的历程,在这十几年中,关于传统文化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或者说您个人最关心哪些事情?

楼宇烈:这些年我比较关注的还是现实问题。我们虽然认识上有改变,但是在践行中差距还很远。我感觉二三十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并没有改变。比如我提到20世纪文化在结构上有两个不平衡,一个是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不平衡,西方文化占比更大,一个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不平衡,科学文化占比更重。当时希望21世纪这种状况能够有所改变,但新世纪16年过去了,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更加失衡。

记者: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和西方文化、和科技关系密切。穿衣、住宿、交通,完全西化;食是最有中国特点的,但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制作,都离不开西方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达到您所说的平衡很难。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自信,某一方面也是源自西方文明对世界发展贡献如此之大、这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很难说哪一样能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如此深刻、如此全面的影响。这样一比较,文化自信会打个折扣,或者在心中画个问号。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楼宇烈:确实如此。时代变化了,整个社会,不管是生活结构,还是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无可回避。但我们是仅仅看到变化中的进步、改善,还是在所谓的进步中间也有倒退?在所谓的改善中间也有让人困惑的地方?一般人大多从物质生活改善思考,没有从精神层面去思考。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精神疾病相当严重,所谓的亚健康,孤独症、抑郁症,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问题。现在的人越来越被人为构建的生存环境所束缚,丢失了天然的自我。我们已经不凭着直接的感觉来生活了,处处倚赖机器的检验。

我们总觉得时代在不断进步,工业文明一定比农业文明进步,现代一定比古代进步,科学的、理性的思维一定比简单的、朴素的、直觉的思维进步。种种观念,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这一百年来,激烈地批判传统,有时甚至全盘否定。最典型的是对礼教的批判,说是吃人的礼教。但整个中国文化是在礼教基础上构建的。更要命的是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我们用西方的理论去看待和理解中国的文化,把我们传统的根本精神消除了。比如说过去的医学理论,是通过直觉从整体去看待身体,现在都是用局部的、分析的方式看待身体。现在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对传统不能认识、不能理解,这是个大问题。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楼宇烈 传统之根 中国文化软实力 现实关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