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四通八达,寻传统之根 由艺登道,觅现实之径

——访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楼宇烈

2016年08月31日 09:45 | 作者:金涛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四 

“能够和年轻人在一块儿是幸福的。社团举行古琴昆曲教育,不提倡专业化道路,就是文人琴、文人曲,自娱自乐,相互交流。我的一个理念是,通过各种艺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由艺登道。 ”

记者:在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对传统的认识,是一以贯之,还是有过大的变化?

楼宇烈:有很大的变化,而且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多,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越多,变化也就越多。一些自己过去的文章,现在看了很不满意。变化是正常的。

记者:有消息称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增设“国学专业” ,这必然会带来高校及中小学传统教育的强化。您对这件事怎么看?对中小学普及国学教育有什么建议?

楼宇烈:新闻我还没有看到。有很多人问过我,小学该学习什么?初中该学习什么?很简单,小学、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小学教育。我建议小学生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初中生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也是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提出的古代小学教育,我不动脑筋,简单地搬了过来。古代小学是义务教育、全民教育。朱熹讲,“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大学就不一样了,朱熹讲得很清楚, 15岁以后,选其优而上,不是大家都来学。现在不要说小孩子,家长也应该学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记者: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从西方搬过来的,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有所缺失。您提到的一点我也很认同,古代中国的书院重视师生关系,现在学校教育师生之间关系淡漠,大学里面,学生和老师深度交流没有了。

楼宇烈:观念变化了。现在的大学,就我所在的系,老师比过去多了一倍,学生还是顾不过来。我们读书时,系里老师都认识,经常到老师家里喝茶聊天儿。现在不太可能了。我自己的学生,我把大家弄得像一家人,其他老师的学生,愿意过来我也欢迎。过去学生把老师看成父母,老师把学生看成子女,书院如家庭,师生如父子。这样的关系才好。

记者:很想听听您带学生的经验。我知道您参与了许多北京大学社团的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些社团还是您倡导成立的。

楼宇烈:现在北京大学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社团,大部分是我做指导老师,像国学社、茶学社、茶熏瑜伽社、耕读社、古琴社,我都参与了。其实也是一个责任、担当。学生开展活动,必须要有指导老师,都不愿意做指导老师,社团就很难建起来。同学们在推广传统文化中,即使出了问题,我担着。另外跟我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们不是来读死书的,是读活书的。死书就是书本上的知识,活书就是生活。如果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读书死的,要活读书,读活书,这样才能读书活。我很重视开发学生们的兴趣,建立了国艺苑,开办了昆曲班,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学。我的有些学生,毕业以后,反而是学习的古琴、昆曲在工作上发挥了作用。我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过节时,大家经常到一起聊聊天。我的学生学什么的都有,农业、物理、计算机、导演、舞蹈、音乐、经济等等,我觉得很好,各方面体会可以互相交流。

记者:这也是基于您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中国文化不是分成单个的门类,而是互相关联在一起,不管文史哲,还是政法经、农工医,甚至军事,许多理念都是相通的。

楼宇烈:不错。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学科之间完全相通,不是孤立的。我有一个学生是交响乐指挥,在欧洲已相当有名,他来学习,希望从传统中寻找指挥艺术的理念。还有一个舞蹈学院的老师,也在读我的博士。我是有教无类。现在的教育被分割得太细了。刚才我说了苏轼前面的一句话,“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接下来苏轼又讲,“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 。现在的医院分多少科?患者看病都不知道挂什么科了。医生应该是医人而不是医病,以病来分科,完全错误。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就是按分科的理念来做的,现在发现有问题了。割裂以后,人的眼界狭窄,不能汇通。尤其是人文学科,不能越分越细,否则将走上绝路。

记者:对于孔子所说的“游于艺” ,您有着深刻的解读。在您看来,西方文化中道德教育是通过宗教来进行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却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些是通过说书、演戏等艺术的教化得来的。知识分子也强调艺术修养,在艺术修养中,寄托志向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古代对“艺”的理解,对当下有何启示?

楼宇烈: “艺”本身的功能是改变人的心性,不是表演给人看的。现在的“艺” ,不管是文艺、武艺还是技艺,都已经异化,远离本质,变成吸引眼球、耳朵,不是内在情感的流露,更不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古代各种各样的“艺”强调陶冶性情,艺术对于人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乐,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过去音乐有雅乐教育、俗乐教育。雅乐在庙堂,各种各样的祭祀,很庄严。现在我们生活中,传统乐教已经丢失。我们生活中,过生日时唱什么?结婚礼、葬礼、迎宾礼演奏什么?很多都没有中国元素了。传统音乐几乎消失,只能在一些戏曲里看到。

记者:您在社团教授学生古琴昆曲,技术似乎不是最看重的。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您到现在还积极参与,让人敬佩。

楼宇烈:能够和年轻人在一块儿是幸福的。现在我还有19个没毕业的博士生,有国内的有海外的。国艺苑已经成立整整13年了,昆曲班的活动16年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古琴成为非遗前夕,我成立了古琴昆曲研究所,并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国艺苑。我有个韩国学生古琴很好,来北大留学之前,在台湾待了很长时间,拜了很多老师。2003年他毕业后留下帮我做古琴普及工作,一直到现在。昆曲一直是我自己教,也坚持了十多年。国艺苑每年都在北大举行一次汇报,向北大学生展示。目的很简单,通过古琴昆曲让大家接触中国文化,调剂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跟他们讲,不要求技能怎样,而是把握古琴昆曲的精神。我们不提倡专业化道路,就是文人琴、文人曲,自娱自乐,相互交流。我的一个理念是,通过各种艺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由艺登道。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乐其实就是艺术的教育,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艺术精神,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5

关键词:楼宇烈 传统之根 中国文化软实力 现实关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