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议

传承人的故事

2016年08月31日 16: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戏剧盆景”会传下去的

———公孙馨和他的通海高台

公孙馨,男,汉族,1949年出生,云南省通海县四街镇七街村农民,高台制作艺人。2007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项目“抬阁(通海高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台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流传400余年,以七街村最负盛名。2月8日,在一年一度的高台展演上,记者见到了这位赋有传奇色彩的传承人。

6. 5米的高台分高、中、低三台,每台都有三个孩子在上面扮演人物角色。在细细的铁杆最上端要固定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可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年过花甲、头发斑白的公孙馨认真仔细地为孩子扮装,操一口浓重的玉溪方言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后拍拍孩子脑袋,手脚利落地从脚手架一边爬到另一边。

从凌晨4点半起床,他就一直在忙,尽管满头大汗,但聊起通海高台,公孙馨瞬间眉飞色舞,毫无倦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孙馨带着村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制作表演高台,他设计展现的历史故事《黛玉葬花》、《文王访贤》深受各界欢迎和好评。通海高台有了清晰的传承脉络。

省级传承人公孙辉是公孙馨的高徒,跟着他做了30多年的高台。“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学会高台设计制作,真正地传承高台艺术。”

“通海高台传承难,一是缺场地,更重要的是缺人。”高台传承的难让公孙馨不免着急上火,“高台的展演每年也就这么三四次,但一次就要准备个把月。由于缺少经费,只能找亲友们帮忙。愿意跟着吃苦受累的人并不多,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情愿给人打工一天挣100多元,也不愿意做高台,何况每天只有几十元的餐补。做高台还要有些文艺细胞,找合适的人更难了。”

跟着公孙馨做高台的徒弟一部分是亲友,更多的是些喜欢唱花灯、喜爱高台艺术、不计较报酬的普通村民,“他们才是续写通海高台空中神话的民间艺人!”公孙馨说,除了花费大量的精力,制作高台还需大笔开支。“制作费、运费,主要是运费比较昂贵,所以通海高台要走出去,经费是最大的问题。”虽然通海高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展演方面有了一些经费保障,但仍是杯水车薪。

“我相信传承自有后来人”,性格爽直的公孙馨指着高台上的娃娃说,这些娃娃都是自愿报名来扮演角色的,说明他们很喜爱这门艺术。而且,通海高台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艺术性,我们七街高台队有信心让高台这个“戏剧盆景”永葆生机与活力。(记者 吕金平 张莹莹)

编辑:薛鑫

关键词:传承人 公孙馨 李成家 鬃人白 安徽黄山朱氏兄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