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平凡的劳动 经典的形象

新中国普通劳动者中国画、油画美术形象的塑造

2016年11月09日 16:17 | 作者:钱晓鸣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健康热情、潮气蓬勃、欣欣向荣、大干快上,这就是新中国前30年的劳动者美术形象,多元开放、哲意沉思、奔忙操劳、时尚个性,这似乎是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对普通劳动者的反映。我们梳理、检视新中国普通劳动者美术长廊时,那一个个具有经典力量的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们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街坊领居、师傅同事,三百六十五行的芸芸众生,是我们时代可感可触、热气腾腾的生活。在艺术作品的背后,是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艰辛的探索。

中国人物画的新突破和多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大的历史阶段来分可以把对劳动者美术形象塑造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创新阶段(1950-1966)、普及深入阶段(1966-1978)、多元发展阶段(1979-今)。国画、油画、版画、工艺美术、雕塑以及连环画、年画大致都如此,各画种仍有自身不同的特点。

中国画传统是以线描为主的画法,同时,由于现代学校教育的出现,西式画法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学,从李瑞清的两江师范图画科、刘海粟上海图画学校,到1928年蔡元培、林风眠创立杭州国立艺专,西画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主流。解放前,中国人物画劳动者形象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当推蒋兆和的《流民图》。解放后,中国人物画的突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从浙江人物画开始,出现了以周昌谷《两个羔羊》(1954)、方增先《粒粒皆辛苦》(1955)、李震坚《问路》(1955)等为代表一批中国人物画作品,这些作品强调传统的中国画笔墨表现,反对光源性素描的造型观念,真正创作出由传统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人物画,而不是简单地按西画的观念、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去创作。这批作品拉开了和北方蒋兆和、南方杨之光等人的距离,被美术界称之为“浙江的人物画”进而形成日后所说的“浙派人物画”。在那个时期,姜燕《考考妈妈》(1953)、赵望云《雪天驮运图》(1954)、张仃《紫砂艺人》(1954)、汤文选《婆媳上冬学》(1954)、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1954)、黄胄《洪荒风雪》(1955)蒋兆和《给爷爷读报》(1956)等一批作品成为了代表。

中国人物画普通劳动者形象的探索,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第一个较为成熟的高峰,出现了代表作品方增先《说红书》(1964)、李震坚《新疆维吾尔族老人》(1962)、王盛烈《海风》(1962)。

这一阶段前五年基本是以农民当家做主为主要表现题材。后一阶段,随着国家“一五”建设(1953-1957)的全面超额完成,大量的工业题材和工人形象和城市建设管理者形象出现,如杨之光《雪夜送饭》(1959)、李斛《女民警》(1960)、单应桂《当代英雄》(1960)、赵华生等《电缆工人攻尖端》(1960)、刘文西《祖孙四代》(1962)、姚有多《新队长》(1962)、卢沉《机车大夫》(1964)。这一阶段的中国画作品体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举、欣欣向荣的质朴和锐意进取的变革精神。

从1966-1978年,基本是“文革”阶段,由于中国人物画技法日趋成熟后,特别是浙江人物画技法逐渐被全国美术界所认识和学习,中国人物画出现了大普及,艺术家队伍日益壮大,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使得作品的创作都不得不带上较为明显的概念化倾向,即所谓“高、大、全”的特征。李震坚《在风浪里成长》(1972)、石齐《迎春》(1972)、亢佐田《红太阳光辉暖万代》(1972)、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1973)、龚建新《老农》(1973)、方增先《艳阳天》组图(1974-1975)。

“文革”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开放多元的生活给了艺术家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艺术创作本身的禁锢被打破了,“形式美”的恢复和多种艺术手段、风格流派并存繁荣生动的局面出现了。

新时期,就中国画传统的深入中以方增先(《家乡板凳龙》(2002))、冯远《逐日图》(2008)整体的大动态人物画探索和吴山明精研墨法在淡宿墨人物画(《香格里拉》(2014)上的突破为代表,他们更深入地挖掘和发展了传统中国画技法的魅力,用于表达人物的结构、笔墨和内在之美。李世南《开采光明的人》(1984)、刘文西《山姑娘》(1984)

冯远《我们》(2009)、刘大为《工地组画》(2015)等。

以卢沉为代表的则是在深度探讨笔墨现代性的转化(《清明》(1990))。王迎春、杨力舟夫妇则在人物的形式美与内在性格和时代内涵的结合上有了新突破(《太行铁壁》(1980))。即便是同一种题材也呈现了十分丰富的处理,王迎春、杨力舟《黄河在咆哮》(1980)从正面描绘艄公们与黄河的力量之美,突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杨晓阳《黄河的歌》(1983)用淡雅的笔墨叙述黄河母亲河的像宇宙般静谧玄远博大胸怀。冯远《保卫黄河》(1984)三联组画则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奋斗历史长河。刘大为、钟儒乾《东渡》(1987)以人物的背影来表现“民族的脊梁”的力量。

中国人物画的探索方向在中国美院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与素描的结合形成以中国画观念有主体的线描素描。而在,中央美院这个方向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直到2010年前后,两院的国画系才把中国人物画的基本造型课程一致定名为“线性素描”。

与写意画不同的中国工笔画,从一开始以中国传统的线造型为基础,所以在技法观念上没有受到大的挑战,在其发展道路上一直保持着高度和有序,即便是从古典人物转下劳动者的描写中也是相对顺利的。20世纪50年代,徐启雄以劳动妇女为主要对象,开创了“新美人画”,侯一民《矿工当了矿长》(年画、1952)、周令钊、陈若菊《湘西苗族老艺人》(年画、1958)、高山《南京路上好八连》(1964)、赵毅超《战太行》(年画,1975)、何家英《山地》(1983)、徐启雄《决战之前》(1984)、蒋彩萍《摘火把果的姑娘》(1982)、尚可等《万众一心》(2004)等。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普通劳动者 中国画 油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