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2016年11月21日 13:51 | 作者:曾美海 罗同昱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当然,要成为技艺高超的工匠,除了热爱自己的职业,还必须有专注的精神。我国古代由于“匠籍”制度的限制,工匠们基本都是“术业有专攻”,再加上古代技艺的传授以家传为主,因此工匠们的手艺往往是终其一生所习得,甚至累积了很多代人的经验。因此,古代工匠对技艺的专注精神尤其值得称道。如江南的擦漆油工,在制作漆制品时,“纯用右拇指脶面著实推擦之,大约一点漆,著木擦至半小时。……是行工人始学时,每日必用羊肝石打磨其右拇指脶文,使平滑不棘,至著水不留痕为良技,且常保护右拇指不接触有色纸布等物。”[4]事实也证明,只有长期专注于一项技艺,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才能独擅其法,生产出精致的产品。

二、 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认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就一定能把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诗经·卫风·淇奥》中写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以工人加工器物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切”是把骨头制成器物,“磋”是加工象牙,“琢”是治玉,“磨”是把石头打磨成器物。诗中以工匠加工器物为喻体,正说明工匠在制作器物时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此,朱熹说的很明白:“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5]这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这种精神一直为工匠所认同和发扬。如《康熙江西志》卷二十七中所记载的景德镇御窑的工匠,就是一丝不苟的典范:

“各作工匠,倘技艺精熟,则烧造亦易成。六作之中,惟风火窑匠最为劳苦。方其溜火,一日之前固未甚劳,惟第二日紧火之候,则昼夜省视,添柴时刻不可停歇,或倦睡失于添柴,或神昏误观火色,则器有苦窳拆裂阴黄之患。盖造坯彩画始条理之事也,入窑火候终条理之事也。火弱则窳,火猛则偾。……合用看火作头四五名,烧火匠二名,每夜厂官亲临窑边巡督,编立更夫,并民快各五名,分定更筹,递相巡警,以察勤惰。至开窑时,器皿完好,厚赏旌劳。……他如工匠扛台大器坯胎,须令谨慎。……故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6]

这段记录中所提到的景德镇制作瓷器的工匠有四种,分别是风火窑匠、烧火匠、扛抬大器坯胎的工匠和画匠,这些工匠都必须十分小心,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到“体质完美,方可入窑”。如果其中一个程序出了问题,则大家都徒劳无功。可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别人负责,对整个产品负责。随着工业的发展,分工不断细化,更需要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如明清时期的染坊,将本色布染成色布,工序就有落水、敲布、染布、重敲、重染、晒布等,而且每道工序的技术性都很强,如果操作不熟练,工作态度不认真,是不可能染出好布料的。

正是因为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甚至不乏大师级的工匠,比如鲁班,一生有许多非常实用的技术发明,成为后世很多行业的祖师爷,除了木瓦石匠之外,搭棚、扎彩、玉器、皮箱、梳篦、钟表、编织、制盐、制糖等行业都供奉鲁班,定期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再如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也是精益求精的代表。他用“分流守江、筑堰引水”的方法,建造了分水鱼嘴、飞砂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工程。其中,分水鱼嘴把滚滚而来的岷江水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流入长江,外江为人工河流,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此外,为了使堰坝更加坚固,李冰又发明了用马扎截断水流的方法,一年淘沙一次,名为“岁修”。都江堰的建造不但解除了岷江水患,还灌溉了成都平原,堪称丰功伟绩,更为难得的是,这一工程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即便是遭遇的大地震,仍保存完好,颇受海内外水利专家的赞扬。

编辑:韩静

关键词: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