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武维华:一直亲近土地

2016年12月21日 09: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的一生太短暂,要想做好很多事实在不易。我只能在植物生理这个领域做点事,哪怕只能做好一两件事,也就心满意足了。”

武维华简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等。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近80年前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一段描述,正像是武维华的内心独白。这位在田地里成长起来的植物生理学家,把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投注到专业的选择和钻研上。且一投入,就是近40年。

对科学探索的专注会带来专业领域的精深和成就,与土地的亲近则常常伴随着本真简朴、直接自在的个性。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武维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研究植物”的科学家。

“我要到麦地里去看看!”

见到武维华院士,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不弯不绕不客套,干脆直接。

“我对调研行程的建议是,不能老开会。我要找时间到麦地里去,量一量麦茬有多高。”

今年5月底,武维华参加全国政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调研。调研组出发前的工作情况座谈会上,武维华直言不讳,提出破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难题不能只靠“开会”,要多到实地,了解实际问题和农民的困难。

在参加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后,武维华回到调研组的第一个活动,恰好是在河南郑州的调研座谈会。开会就要直奔主题。他向河南省副省长王铁问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秸秆还田,也就是近10年的事,就你们的了解,还田的可持续性究竟怎样?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后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

设问不复杂,却是调研组在调研过很多“综合利用之好”后,第一次问出关于秸秆肥料化有没有“不好”的问题。

此后,无论是在麦茬扎脚的田地里,还是在与农户的座谈中,武维华始终保持着对农事的“犀利”与对农民的关切,“一亩籽粒苋收入多少?”“有没有考虑过种苜蓿?”“是不是可以考虑改变种植结构?”“建议改变玉米小麦这个种植习惯。”……“院士说话这么实在!”参会的基层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武维华交流后,“窃窃私语”得出一致结论。

因为对专业的不含糊,武维华总有一种不客气地问出实在情况,专业地给出实在建议的“心无旁骛”。

不仅是说话方式上的“天然去雕饰”,他给人的观感也相当一致。

调研途中,武维华始终穿着一件普普通通发旧了的T恤,一条牛仔裤,一个环保布袋子装着调研资料。走路和吃饭都很快,匆匆来去专心于自己的世界,不苟言笑看起来似乎不易相处,但是跟他打起招呼,他却又意外地认真热情。

后来,这种自我和自在的印象也在跟他的交流里更得以确认和加深,话语体系里不拔高不夸张,只描述实际。“对物质真没有什么要求。”“我不喜欢‘进城’,在农大从办公室走到家也就20分钟,多好啊。”“最初谈不上喜欢这个专业,赶上就赶上了呗!”……

“如今90后的学生都不太喜欢我了。”武维华也一点不掩饰那些“非积极”的评价,“因为我坚决不会让他们上课玩手机。忍两个小时很难吗?”他说他不理解这种对学习、对课业的不专注不负责。

编辑:韩静

关键词:武维 维华 ,武 植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