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建郝建彬积极探索“高校+社区”养老新模式

2016年12月21日 14:29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北京市高等院校众多,高校本可以成为社区融合养老重要载体,建立“高校+社区”融合养老的新模式,实现高校和社区的融合式养老,有利于节约资源,丰富老年生活,增强老年人被需要感和推行互助式养老,缓解养老压力。

目前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等尚未实现属地管理,养老工作依然按照原有模式独立运行,导致其优势资源难以对外辐射。社区因其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等资源限制,其组织老人活动的频次、质量、规模远低于大学离退休处组织的活动。而高校退休教职工平均学历水平远高于普通社区退休老人,这种阶梯式的人力资源分布,理论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溢出,为高校和社区对离退休教职工的人才开发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场地方面,高校拥有众多教室、比较充裕的运动场地和老年活动中心。其中,教室在假期和周末几乎处于闲置状态,运动场馆已有部分对社会开放,这些资源的部分共享有可能实现。而高校资源的输出还有赖于“互联网+”技术来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平台分享。

为此,建议:

一、 通过1-2年时间在条件较好的区域比如海淀区,选择1-2个条件成熟街道开展“高校+社区”融合养老试点。考虑由街道牵头,社区居委会、大学离退休处实现对接机制(对话机制、互助机制、激励机制等),探索街道购买(或共建)方式,将高校养老资源、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辐射。一期可以考虑选取如北下关街道+北京交通大学,花园路街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试点,总结试点模式、利益保障机制、养老投入产出评价机制、社区+高校协作机制等,并逐步在海淀和全北京市推广,以期成为全国的样板。

二、 打造开放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社区老人走进校园,高校老人走入社区”并重,更好发挥老人的优势与特长。在线下方面,可通过高校老师进社区进行授课、扩大老年大学招生范围等方式输出高校富余资源,进一步丰富社区老人活动;对于高校已经对社会开放的或空闲运动场馆等设施,街道可与高校商量共享方式,与学校探索“闲时购买服务”方式,扩大社区老人的活动空间范围。在线上方面,可鼓励老人通过视频交流、制作知识小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并通过建立老年网上社区、老年人微信社区、微信公共账号等方式,打造“高校+社区”空中养老课堂。

三、 建立“高校+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打通高校、社区老人联系纽带。街道“老年志愿者”工作上,要形成社区居委会与大学离退休处联动机制,由双方推荐一定比例老年志愿者,让高校、社区老年人增强交流沟通,推动“高校+社区”养老融合。

(作者系民建会员、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高级政策专家 )


编辑:韩静

关键词:养老 社区 高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