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电力去产能需要打通市场壁垒

2016年12月30日 16:13 | 作者:郝昆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水电装机26日突破7000万千瓦、在全国的占比超过20%。但今年四川电网的调峰“弃水”电量较上年增长4成,再创近5年新高达142亿千瓦时——相当于8000多万人口的四川省全年居民生活用电量的40%左右。据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人员测算,142亿度电如果投入使用,可节省标准煤400多万吨,减少排放1100余万吨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尘。

四川的水电产能过剩问题,其实只是当前全国电力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我国目前电力产能过剩在20%以上,不只是水电,煤电、核电等都出现了过剩的压力。究其原因,受制于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社会的整体电力需求增长放缓是主因。

但电力需求端的变化,并非唯一原因。以四川为例,“十三五”时期,四川电网预计新增200万千瓦外送能力,但计划投产的水电将超过2000万千瓦。换言之,在电力需求放缓的背景下,电力的供应反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并非孤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基建新增火电产能3067万千瓦,但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却创下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

一边是电力市场的饱和乃至过剩,一边电力基建投入上的“大快好上”势头却并未得到完全的遏制。这与中央提倡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显然存在重大出入。当务之急,对于电力的去产能,首先是要打破各地区的市场壁垒,结束“各自为据”的分割局面,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来确保对既有电力资源的充分调度与流通。

对于电能过剩的地区而言,一方面是要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增投入,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靠增加向外部市场的输出来化解过剩压力。然而一些地区宁愿新建火电,也不愿意接纳外来水电,显然压缩了开拓宽市场来消纳产能的空间。这种状况的出现,说到底还是由于利益的分配失衡。因此,除了地方上的对接,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协调工作,制定一些利益倾斜机制或价格杠杆,促进电力供应方与接受方的合作,为电力的走出去和流通,提供健康的政策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去产能目标和规模的确定,也应打破传统的区域限制,立足于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比如一些地区,单纯在自身的行政区域内来看,可能并不存在电力过剩的压力。但置于更大的范围考量,却可能同样面临产能过剩。决策者视角不一样,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取向就会不一样。只有充分基于“全国一盘棋”的视野来权衡产能的压力,重复投资和浪费,才能降到最低。

在控制整体电力产能规模的同时,也应兼顾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比如,从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成本上看,水电比煤电更具有明显优势。基于这一点,在电力规模的控制上,就有必要优先控制煤电等传统发电的产能。

电力去产能,并不简单,既需要兼顾各地方利益和资源禀赋,又要考虑到整体上的能源结构调整,要决心更要智慧。但就当前而言,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市场和政策的碎片化与分割状态,建立从供需两端来合力化解过剩压力的市场机制。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打破市场壁垒的“画地为牢”局面,减少政策的内耗,不仅对于电力的去产能至关重要,对解决其它产能过剩问题,同样必要。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电力 市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