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莫让新实体经济被虚实之争羁绊

2017年01月06日 16:27 | 作者:胡海君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虽说培养了国人的网购习惯和文化,但阿里巴巴的存在感与影响力却不仅仅只体现在网络上。最新的例子是,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等七项数据: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不管未来世界经济形势多么的波谲云诡,还会遭遇多少的波折和困难,在这样的时候更要坚持理想,承担责任,创造出新的发展之路,也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一家企业的价值以及作为企业家的精神和担当。”

QQ截图20170106135235

这并非阿里巴巴第一次披露自己在纳税和带动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数据。如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就以70亿元的纳税额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纳税第一名;2014年,阿里巴巴纳税总额首度迈过百亿大关,为110亿元;2015年纳税178亿元。

其实,无论是从纳税还是从就业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阿里巴巴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点过去之所以长期被忽视,一则是因为作为互联网企业,人们对之的认知也往往侧重于虚拟的一面;二则还是由于,较之于传统的实体经济模式,人们对于阿里的感知多体现于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的构建上,而阿里的存在感也多以各种润物细无声的创新服务来体现,数据的说服力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并不能就此否认阿里本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事实。

在阿里巴巴公布去年的数据前,多位企业界大佬,包括宗庆后、董明珠等发起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阿里所公布的数据是对这场争议最具说服力的回应。事实上,实体与虚拟之争一直未有停歇,只不过在传统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这一争议被放大,而个别企业家,甚至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来解释当前济下行的原因。

根据业界和学界对于实体经济的定义,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其实本就不存在实体还是虚拟之争: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很显然,阿里所深耕的流通领域,也属于这一传统实体经济的定义范畴。只不过,其更多是以互联网的新面貌出现,称之为新实体经济或许更恰当。但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看,将之于实体经济对立,都是错误的。

如果说虚拟与实体之争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的话,那么借由这场争议来厘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观念误区,倒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当前所谓的经济模式与范式之争,放到更长远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来看,其实也非孤立。颇具代表性的是,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发生在英国这样的老牌工业强国,而借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美国、德国等国家却迅速崛起。尽管其中原因较为复杂,但过于仰仗既有工业基础,而轻视新的工业革命潮流,却是英国等国家进入相对落后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当前的虚拟与实体之争,同样要警惕重蹈过去英国的覆辙。

以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潮流。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的范式与结构,其首先表现在,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的经济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其次,作为企业,若固守实体与虚拟的二元化标准来进行自我定位,很可能陷入故步自封之境。正如有观察所指出的,当前不是实体经济互联网化,而是互联网必须深入实体经济内部。如果声称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将经济增速下降的责任推给“虚拟经济”的发展,不仅将形成社会性误导,也很可能将自己推向被淘汰的边缘。

“企业没有实体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坏企业之分。”而衡量一个好的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其能否挣脱旧观念的束缚,戮力向新的社会需求和时代大势靠近,永远跟上并引领社会的潮流。就此而言,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显然作出了正面的示范。时代必将证明,“新实体经济”不会被实体与虚拟之争所羁绊,而只会继续向前。(胡海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实体 经济 阿里巴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