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 听听百姓呼声

2017年02月27日 16:5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们小区什么时候才能有‘养老驿站’?”


最近,在北京市翠微路的一个社区的居民活动中心里,正在举办一个由社区居民自己策划、制作、布展的“居家养老知识科普展”。展览介绍了居家养老的优势、老人在家生活的注意事项,以及居家养老的政策。每天,都有不少到活动室活动的居民,特别是社区的老年人,驻足于这个展览前,不时地评论和咨询。

展览的主要策划者王真,也是一位年近的古稀老人。她在国外从事医疗工作多年,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且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及在医疗方面的需求。“我们之所以要办这个科普展,一方面是想让老年人平时在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推动我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王真告诉记者,白天到社区“养老驿站”接受照料,傍晚再回家,这种居家养老模式近年来已经在北京的不少社区得到推广,而且颇受老年人的欢迎。她所在的这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近3成,可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比较滞后。几年前,在社区居民和一些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好不容易建起了“老年餐桌”。现在“老年餐桌”很受居民的欢迎,但也一直存在场地拥挤、资金困难、人手不足等问题。“这几年,眼看着别的社区都陆续有了‘养老驿站’,可我们这个老龄化如此严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却很不完善。”

据居民介绍,北京市的一家养老服务公司曾有意帮助该小区建立“养老驿站”,但由于场地产权等问题,腾退、协调迟迟得不到落实。“目前,无论是老旧社区还是新建高档小区,由于并没有事先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因此不太可能在一个成熟的小区里协调到很大的场地,一般只能通过购买、租赁、调配、插建、企业共建、开发商配建等多种方式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用房。”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也使得场地问题往往成为居民们在“在家门口养老”的最大障碍。

“其实以我们小区的情况来看,场地还是可以调配出来的,就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创新管理平台,让国家的政策能尽快落地。”居民杨女士说,早日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这个老龄化小区居民们的期望,也是落实国家居家养老政策的具体体现。(本报记者 奚冬琪


担起养老重任,民企还需更多政策扶持


再有一个月,设立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爱暮家老年养护中心里的“门头沟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就将正式启用。这家区域医疗中心设有门诊部、老年病区和康复中心,将为居住在养护中心的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治疗以及专家医疗服务,并辐射附近有居家养老医疗需求的老人。

这几天,养护中心总裁姚雪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启用做最后的冲刺准备。“目前试营业期间,养护中心已经入住了50多位老人,等医疗中心正式启用后,估计400张床位将很快满员。”对于养护中心的前景,姚雪很有信心。

作为北京市“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爱暮家在医疗与养老的有机结合方面走在了前列。但作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掌门人”,姚雪却感到压力不小。“如果400张床位住满,我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一定要保证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质量。”姚雪介绍,养老护理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要24小时待命,工作非常辛苦。而且护理员经常要面对老人的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很容易产生“负能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很少有本地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而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护理员来说,除了每天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之外,还要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老做打算。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要想享受北京的退休、医疗等社会保障条件不容易,因此往往干一阵就走了,人才流失严重。“养老护理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如果政府能适当出台一些政策,解决这些人在城市的养老、医疗问题,那么也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将更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除了急需留住养老护理人才,姚雪还谈到了很多从事养老产业的民营企业都遇到的相同问题——资金不足。“养老产业属于轻资产行业,这本身就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加之国家又没有专门针对养老行业的贷款优惠政策,就导致民营养老企业更加筹资困难。”姚雪说,希望今后国家能在贷款方面给予民营养老企业更多的支持,让大家能够有更多的信心把养老产业做大、做好。(本报记者 奚冬琪


真想再见家乡“碧波荡漾”


我的家乡在苏北盐城郭猛镇民强村。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的环境,更是可以用“巨变”来形容——道路干净整洁,没有任何乱堆乱放的现象;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农民的房前屋后没有了私搭乱建现象;特别是大大小小的河道,基本都得到了整治。这些成效的取得要归功于当地实施了严格的“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将所有农村环境管理保护工作责任到人,不间断地跟踪督查。

但让我感到遗憾和惊诧的是,家乡的河道虽然经过了治理,但村民们依然不敢使用河水,甚至在河水中洗手都不愿意。要知道,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代,乡村的每一条小河,都曾留下我和小伙伴或是游泳、或是钓鱼、或是踩挖河蚌的痕迹。

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得知,大家之所以不敢使用河水,主要还是因为农业养殖污染。现在苏北农村可种的土地少得可怜,农药、化肥和禽类养殖场的污染已经不是主流,鱼塘、螃蟹养殖场的大面积污染,才是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

以我家乡的村子为例,围绕村庄有近千亩螃蟹养殖场,每年春季螃蟹养殖户都要进行一次春季消毒,从河中抽取清水,用大量生石灰和专用消毒水,杀死池塘里所有的生物。而这些消毒后的污水,全部会被养殖户直接排放到河道里。这些污水不仅会将所有河道污染,河中的野生鱼虾也会大面积死亡。今年正月初六,我和众多村民就亲眼目睹了家乡多数河道,都有大量野生鱼虾被消毒水毒死的情形。看着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死虾,我和村民们都感到无比心疼。村民们告诉我,为让蟹塘全面休息,螃蟹养殖户们还会在秋冬时节,进行一次清塘,将所有塘中废水直排进河道。现在河里的水一点都不敢用了。

在我看来:虽然目前家乡的河道治理工作有了成效,但要想彻底杜绝污染,却是任重道远。如果不想办法治理当地用良田养鱼、养蟹的问题,河道污染治理也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乡愁”中曾经的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心旷神怡,永远只是一种期待。

希望政府、社会各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农村环境污染的深度整治,不能忽视农村土壤与水源的修复与保护。

真心盼望着,有一天,能再见到家乡河道碧波荡漾的样子。

(甘肃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 萧学禹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两会 召开在即 百姓呼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