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 听听百姓呼声

2017年02月27日 16:5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退休残疾人再就业期待政策扶持


这几天,53岁的刘晓云正焦急地等待着工商局的批复。等批复下来,她的企业就能拥有名称,正式开业了。

30年前,一场工伤事故造成了刘晓云左腿残疾,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2008年6月,刘晓云第一次来到了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残联劳动就业服务所的“希联圆梦”工艺品制作工作室,成为了一名编织“手艺人”,并凭借自己出色的编织技艺,担任了编织组的组长。

“刚开始做编织那会儿,我每个月能拿到1200元—2000元的工资,虽然也不算多,但树立了我的信心,也让我相信自己还能为家里贡献点力量,而不是成为家庭的拖累。”刘晓云说,编织组的成员大都是中、重度残疾,“希联圆梦”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更让大家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2016年底,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希联圆梦”将被分离出西城残联,面临解散。对于长久以来的“家”,很多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都十分不舍,甚至害怕“希联圆梦”解散后,自己再也找不到归属感。于是,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以及在西城区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希联圆梦”计划以“民营非企业”的形式重新出发,并由刘晓云担任法人。就这样,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晓云成为了当前“创新创业”大潮中一名特别的“残疾人创业者”。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但对于刘晓云来说,目前最让她苦恼的,就是国家对于50岁以上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的缺失。“现在留下来的15名员工年龄都在50—55岁之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达到50岁退休年龄的残疾人可以领取退休工资,但之前有关的就业优惠政策就不能再享受了。”刘晓云说,中、重度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大都没有像样的工作,每月能领到的退休金也就在1500元左右。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很强烈的再就业意愿,也能够承担类似编织、刺绣之类的工作。

“希望国家的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能够往就业年龄之外再延伸些,或者设置一些缓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刀切’。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残疾人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不仅解决了他们经济上的拮据,也能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在刘晓云看来,自己作为一位53岁的残疾人还能创业,为什么就不能让更多的残疾朋友来分享劳动的快乐呢?(本报记者 奚冬琪


“道德扶贫”不可缺


春节期间,我回乡探亲时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弓大爷今年已经78岁了,早已丧失劳动能力,可还得照顾躺在床上的74岁老伴儿。尽管他家已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和村里依照扶贫政策给以一定的关照,可在春节后老伴病情突然加重需要治疗,老人便找到包村干部,要求给以救助。包村干部在上门了解情况后发现,老人育有4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虽然谈不上家境多么富裕,可也都能过得去。因为近几年国家对老年人的救助有所增加,再加上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对困难户救助力度加大,因此4个儿女在得知老人有了低保之后,均不愿给付老人赡养费用,老两口碰到特殊情况急需用钱时,只好找村干部或包村干部解决。

后来,包村干部和村干部把老人的子女招集在一起,不但给他们讲道德、讲孝心,还给他们讲乡情、讲法律,让他们真正懂得做儿女应尽的义务。最后,老人和子女达成协议,每家每年支付父母生活费500元。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类似的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儿女不想付给老人赡养费,不想与老人住一起,其实就是为了把本该自己承担的义务转嫁给政府来买单。这一扶贫中出现的新问题,说简单一点是道德问题,说严肃一点是法律问题。另外,有一些做父母的在精准扶贫中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宁可让政府多救助一些,也不向儿女们张嘴伸手,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扶贫时也应该把“道德扶贫”列入考核范围内。要转变贫困户子女的思想,就要把唤醒他们的孝心列入扶贫工作的重点,不但要让他们在经济上接济父母,更要在精神层面关照父母。精准扶贫要扶钱、扶智、扶志,更要扶德。只有注重扶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推动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曹申义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全国两会 召开在即 百姓呼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