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海淘奶粉造假再证“渠道为王”

2017年03月22日 13:48 | 作者:堂吉伟德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近日,立陶宛查获大批仿冒爱他美德国版奶粉的假货。该批企图在欧盟国家售卖的假奶粉多达1.8万盒重11吨。尽管爱他美母公司达能纽迪希亚人士向记者称,涉假版本的奶粉未经官方渠道在中国销售,且目前没有信息表明其流入中国。但一个事实是,跨境购、海淘是不少消费者购买海外爱他美奶粉的主要渠道,而这些并不在达能掌控范围内。此次曝出遭遇假冒,令海淘妈妈们颇为震惊。(3月21日《新京报》)

u=3086010371,3927477959&fm=72

囿于各种质次价高的负面事件,国内奶业的形象可谓一落千丈。尽管启动了“国家品牌计划”,组建了“国家级奶粉队”,一系列的组合拳打下来,消费阴影远未散去,商业信任并未完全建立。“奶粉还是国产的好”的消费定势,让海淘奶粉成为一种刚性需求,狂热的消费热情与消费体量下,制假贩假就会如影随行,日渐严重。

洋奶粉也有假货,这本不足为奇。国际化、全球化的当下,造假售假已没有国界之别。资本逐利的冲动都一样,造假的手法也大同小异,所异者只是管制的方式略有不同。客观说,基于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奶粉的绝对信任,反倒为造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因为信任意味着思想不设防,也等于在消费的监督与约束上,放松了警惕而没有把好第一关。

我这么信任你,你却无情的辜负和伤害我。海淘妈妈们震惊的是,一是信任被消费之后,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在情感上一时半会承受不了。国内奶粉已无法让人信任,费心购置的洋奶粉又是“假的洋奶粉”,让人迷惘而失望。二是出于对权利恐惧,满心以为有了洋奶粉的品质保障,可以最大化避免自己成为“待宰的小白兔”,但活生生的现实告诉自己,公共安全没有“天然屏障”,也没有绝对的“保护机制”,中也好,洋也罢,那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不能也无法寄以绝对的信任。

因而,品牌信任与产地崇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假售假的问题,也无法真正避免权利不受伤害。真正的出路,还在于一视同仁下,用制度与规则,实现渠道的控制。对于消费者来说,用正规而有序的渠道,去实现对源头的规范和约束,才能掌握相对的主动,而避免绝对的被动。而要实现对渠道的控制,则需要厂商、平台、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并最终形成合力。否则,渠道不但无法被规范,反倒可能成为制假售假的助推器。

“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马可波罗董事长黄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向电商平台假冒伪劣和虚拟经济“开炮”,再度引发了外界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争论。其实,线上与线下的关系,是一种互生与互动的关系。对于销售渠道的管控,两者之间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手段上也可密切配合。网上渠道不畅,跟开放的入口太少,“消费之水“无以有序的流动,中梗阻为其他替代创造了条件。假若,双方的渠道都具有开放性,实现了产供销信息的密切对接,以大数据为手段的甄别功能得以发挥,而第三方连带和互动打假的机制,也会发挥到极致。

即便像茅台酒那样有严密的销售渠道,依然无法防止茅台酒造假。在企业自我作用无以企及的情况下,监管和消费者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一方面,监管者要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源头追溯“等技术性手段,给每个商品都贴一个身份验证信息;与此同时,应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让其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防范与维权能力,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倒逼功能。虽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识假防假专家,不过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和技巧,在受到伤害时能勇于维权, 同样具有基础意义。

一旦真假立等可见,李鬼遇到李逵则立现原形,那么不管什么中国粉,外国粉,都不过是形式而已。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奶粉 渠道 海淘 造假 信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