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城市"空巢青年":有人被迫独居 有人崇尚自由

2017年04月07日 10:12 | 作者:胡芸 | 来源:浙江在线
分享到: 

“非自愿空巢”,触及社会痛点

陈洋与小颖截然相反的独居状态,正是当前独居青年群体里最突出的两类代表。很多人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他们无限放大自己的空巢感,认为独居最大挑战就是孤独;而有些人则十分享受独居生活,宁愿一个人潇洒,也不要两个人尴尬,他们认为独居最大的吸引力便是自由。

对于这样的“矛盾”,公共管理博士、浙江省心理健康促进会会长倪荣表示,这是主动独居与被动独居的差异显现。“一部分独居青年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普遍家庭经济实力较好、追求个人的自由。而另一部分是‘非自愿空巢’,他们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打拼,随着高房价的叠加效应,导致他们的生存压力更大,让他们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艰辛。”

《中国青年报》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其他还包括:生活拮据窘迫(49.5%)、社交圈子窄(48.1%)、缺少照顾和关爱(41.9%)、作息混乱(39.6%)、娱乐生活贫乏(33.2%)、上升通道受阻(12.9%)等。

诚然,许多陈洋式的空巢青年,他们承受着“租房贵”、“加班多”、“成家难”等各种生活压力,想改变却无力改变。相比于生活上的拮据,“无归属感”的感觉也让他们与繁华的城市渐行渐远。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小周需要倒3趟公交,花1个多小时才能到家。这套地处杭州市郊的90平米房子,是他2015年自己贷款买下来的,现在一大部分的工资要用来支付房贷。

“在家不能说没事做,就是觉得一个人没意思。”虽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小周依然还没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不是不想成家,而是积蓄都用来买房了,经济基础还不够。”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空巢青年”这个词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意,它更像是“蚁族”、“蜗居”、“单身”等词语的更新和进化,因为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社会现实都是一样的:城市化、高生活成本、阶层固化……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态,很多人拥有着“空巢”心态,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影响下,选择了独居。

教育学家熊丙奇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离开父母独自在城市奋斗,不少家长也支持孩子这一选择。”

正如陈洋所说,父母培养自己上完大学不容易,她不想毕业后还向家里要钱。她的母亲也非常支持陈洋的决定:“虽然也想她回家找份工作,但毕竟这里机会更多。”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独居 城市 空巢 青年 生活

更多

更多